导读:特大城市规划体制的动态及问题—城乡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发布时间:2017-09-22

2016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7. 35%,快速城市化在带来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压力增大、住房拥挤、社会隔离、历史风貌破坏等现实问题。城乡空间规划作为以土地开发控制、空间规划管制为抓手的公共政策,始终扮演着应对城市问题、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角色。本期《城乡规划》的专题栏目通过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会的同仁们的努力,为大家准备了6 篇论文,研究对象涵盖北京、东京、首尔、台北、重庆等东亚地区的特大城市,研究围绕新的空间规划体制的动向,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城乡空间规划的应对策略进行了阐述。


城乡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实施手段之一就是空间规划,本专题包括了两篇对日、韩两国规划体系新动向的文章。薛原的《首尔城市规划转型的启示与经验借鉴》一文展现了“2030 首尔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核心内容,重点介绍了规划体系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以及该规划在促进公众参与、突出规划的战略性作用、由物质空间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等方面的重要特点,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转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游宁龙等的《日本首都圈整备开发和规划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一文则为读者梳理了日本首都圈整备规划经历五次“首都圈规划”,再经国土规划改革,转变为新的“国土形成规划”的背景、过程及各次规划的主要特点。首都圈广域规划弱化了行政边界束缚,通过广域联合的方式关注居民生活、产业发展、区域交通等议题,实质是形成以日常生活圈为基础的空间规划政策区域,对于我国当前大城市圈的区域规划编制具有参考价值。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空间规划要结合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因素,以多元角度来分析城乡问题、考虑规划对策。针对特大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张磊等的《基于绩效视角的规划实施案例分析》一文首先辨析了北京面临的人口压力和目前推行的疏解政策,讨论了基于绩效视角的评估理念与一致性规划评估方法的差异,认为规划评估不应仅探讨规划既定目标的达成与否,还应考虑其对城市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基于该理念,该文探究了北京中心城区专业市场疏解政策对商户和居民的影响,并对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了思路。围绕公共住宅用以承租还是承购的城市社会问题,白仁德等的《台北捷运联合开发的住宅租购选择行为研究》对依托台北捷运系统联合开发的公共住宅进行实证分析,从房屋设计和人口特征两方面为公共住宅的有效供给提出了政策建议。甘欣悦等的《创意产业集聚地区的社会结构特征量化研究》一文则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定量分析了东京都文创产业发展对社会结构变迁与再形成的影响。面对文创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和“侵入”,如何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权益将是“绅士化演替”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李希越等的《特色社会资本培育下的社区治理研究》一文则针对社会资本流失和“社区失灵”问题,通过对重庆市渝中区的社会实践调查,揭示了不同社区的社会资本存量差别和特点。并以与老社区较密切的邻里关系、“熟人社会”的人际网络,说明社会资本增强了社区归属感,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果,进而提出培育居民公共精神和健全制度资本的政策建议,最后归结到社会治理:不仅靠政府,更靠社区自治,居民志愿者、社区领袖以及企业的捐助等。


综上所述,本期主题文章反映了城乡空间规划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手段,在东亚地区特大城市的空间规划体制转型中所起的作用,特别讨论了空间规划的基本单元及空间规划体制与政策的变迁。同时关于空间规划以及相关政策解决城乡问题的实践,介绍了人口、交通与居住、社区建设、中心区创意产业与空间结构变迁方面的一些案例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