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发布时间:2017-08-30

项目简介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发布和西咸新区的设立,西安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战略要求下,西安这座历史古都不仅承载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使命,还被赋予建设内陆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新使命。


本次规划以大西安都市区(范围包括西安主城区、西咸新区和咸阳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按照综合交通体系与都市空间协调发展、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支撑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推进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破解城市交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为切入点,采取分区差异化、分层组织的思路制定规划方案,明确提出了针对各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的技术指引和控制要求,起到了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统领作用。


《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获得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图1-大西安空间范围图


团队介绍


本次规划由西安市规划局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牵头单位,与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


本次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交通分院总工程师孔令斌担任技术总负责,综合交通所副所长王继峰具体负责。两院选派多名规划专家和业务骨干共同组成了经验丰富、技术可靠、勇于创新的工作团队。


一、规划背景


西安市位于我国地理中心,是沟通东西、联系南北的重要枢纽,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西安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被赋予“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辐射大西北”的国家战略职能。


城市也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社会经济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已经形成了西咸都市区的雏形。但是,蔓延式的空间发展模式与古都山水格局和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同时,西安市已经进入机动化加速发展期,尽管轨道交通建设和公共交通改善正在加快推进,但是城市交通问题依然严峻。从短期来看,交通缓堵各项行动十分迫切,从长远来看,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模式必须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图2西安在丝绸之路上的位置

 


图3西安在全国城镇格局中的位置


基于上述背景,本次规划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支撑西安的国家战略职能,引领区域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咸新区等国家战略的发布,西安承载着国家向西开放和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职能。但是现有交通系统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国际通达性相对较弱,另外西安一极独大的交通网络,造成过境比例过高,区域辐射能力不足。


2、如何打造适应西咸空间一体化发展的交通体系?
西安、咸阳地理相邻,文化同源,目前已经呈现连绵化发展态势,在建设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指引下,未来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更加强烈。但是目前西咸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尚未形成,通道单一、服务水平较差。


3、如何落实历史文化和大遗址保护要求?
西安拥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西安形成了独特的历史风貌和山水格局。城市周边分布有大量遗址和陵墓区,城市内部有保存完整的古城墙和网络肌理。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用地跨越、包围遗址区,导致发展与保护的冲突不断升级。遗址周边及古城高强度开发以及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交通品质逐渐恶化。


二、规划内容与特色


1、构建陆空枢纽,支撑“一带一路”战略


█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际化枢纽


以打造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为目标,提升空港和陆港,加快内陆开放口岸和中转枢纽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航线,发挥中转的区位优势;构建多通道、多方式的地面集疏运体系,扩大枢纽服务腹地。整合西安综合保税区、国际港务区和长安号国际货运列车,加强大陆桥运输通道建设。

 


图4西安的国际化枢纽战略


█ 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枢纽


完善以西安为中心的区域快速客运通道,形成对外八个方向快速联系线路,实现西安在中西部城镇群的三小时交通圈。规划增加西安至武汉、西安至银川等国家快速铁路通道,提升宝鸡、渭南、商洛、铜川等城市的枢纽地位。
构建相对独立的城际铁路网络,加强陇海走廊城镇发展主轴的服务,建设宝鸡-礼泉-阎良、法门寺-户县-西安南站两条副轴,拓展韩城、延安、商洛三条区域辐射通道。优化枢纽布局,培育阎良、户县等外围城镇节点的区域服务职能。

 


图5关天地区铁路发展规划


2、分区组织,统筹考虑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和遗址保护


█ 分区必要性及分区方案


由于西咸都市区的快速扩张,空间尺度由现状30公里扩展至90公里,导致交通组织难度加大。同时,过长的出行距离也将降低城市的运行效率,蔓延式发展也将加剧城市与遗址保护的冲突。

 


图6大西安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区


规划提出分区组织的创新策略。以遗址带、渭河、古城墙和陇海铁路走廊为边界,将西咸都市区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六大分区,强调由“一城多心”向“多城多心”转变,引导都市区空间形成多层次、多中心体系,控制出行距离。

 


图7交通分区发展示意


█ 分区交通发展策略


在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充分落实分区策略。按照分区均衡、分向组织的原则布局大型对外客运枢纽和主城区边缘换乘枢纽;城市交通网络在分区内自成系统,分区之间通过高等级通道相连;结合分区功能定位和开发强度,采取差异化的停车策略,并研究公共交通分区票制,鼓励区内出行。

 


图8大西安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规划


█ 分区交通与遗址保护


规划从供需两端着力解决跨越遗址保护区的交通问题。在需求端,通过分区内部城市功能的完善,以及交通网络设施和服务的提升,减少分区之间的交通需求;在供给端,提出加强跨遗址带通道的集约利用,一方面,提升截面公共交通分担率,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穿越遗址带的通道数量,以高等级干路为主,减少一般性道路,并严格限制沿线开发强度。

 


图9跨越遗址区的交通组织示意


3、优化综合交通体系组织,实现空间、设施、服务的相互耦合


按照“分区、分层”的思路,统筹考虑空间层次、联系距离、交通方式等要素,优化交通设施廊道和枢纽体系的空间布局。

 


图10综合交通体系组织示意


█ 城市对外交通联系


依托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快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实现都市区与区域交通联系。


█ 中心城区与外围新城交通联系


中心城区与外围新城根据联系目的和联系需求选择不同的服务模式。利用都市区范围的高速公路,新规划一级快速路,承担都市区范围的长距离机动车交通需求。根据功能需求和客流强度,在中心城区与新城之间提供多种公共客运服务模式,包括:点对点的快速城际交通、服务沿线的市郊线或BRT线路。


█ 中心城区内部交通联系


在中心城区内部构建功能完善、等级匹配、优质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优化快速路和主干路网络,与城市功能中心和组团布局相协调。建设城市轨道快线,服务北部、南部和西部核心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提高二环以内高密度地区的轨道交通站点密度。


4、优化道路分级体系,保证走廊效率


█ 提升都市区骨干道路系统效率


针对原有的道路体系难以适应特大城市交通需求特征的局限,为提高都市区大尺度交通组织的效率,规划创造性地提出都市区网络和城市本地网络相对独立组织。将高速公路纳入都市区交通走廊使用,通过收费调控流量,保证联系效率。在主城区放射走廊和外围新城之间服务布局高等级快速路系统,与主城内部的快速网络有机衔接。

 


图11大西安道路网规划方案


█ 因地制宜发展各组团道路体系


针对核心城区、边缘城区和外围新城的发展特征和交通组织要求,提出不同分区的道路网络体系方案。

 


图12分区道路体系构建思路


5、古城交通改善对策和行动


█ 古城交通发展策略


首先,外迁行政职能,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强化用地开发的交通影响评价,从源头控制出行需求。其次,构筑以慢行和公交为主体的交通模式,建设内部公交支线网络、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步行系统,注重步行与自行车系统完善和路权保障,打造宁静、绿色的出行环境。第三,实施强有力的交通需求管理,通过停车设施建设标准和收费政策等措施,限制古城内小汽车的使用,探索设置“无车区”.第四,保护古城交通特色,控制古城街道尺度,保护古城肌理,街区改造注重历史风貌保护,与街巷网络和环境融合。


█ 大明宫遗址区交通改善


以大明宫遗址片区作为交通改善示范区,针对不同地块的功能定位和交通特征,提出差异化的交通改善指引,通过打通微循环、调整公交线路、渠化交叉口等一系列措施,缓解遗址保护区与开发建设区之间的交通矛盾。

 


图13大明宫遗址片区交通改善指引

 


图14大明宫遗址片区交通改善方案


6、提升交通品质,体现西安特色,复兴慢行交通


区分休闲性和交通性两类慢行需求。休闲性慢行廊道结合西安独特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打造独具古都特色的城市绿道网络,构建“一心三环十射九带”.交通性慢行廊道强调通行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串接主要居住社区及重要人流集散点。

 


图15大西安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规划


通过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公交站点、公园景区、住宅小区合理布局租赁点,引导居民绿色出行。

 


图16公共自行车建设成效


7、构建大都市区交通模型,强化定量支撑


█ 交通调查与模型构建
为了掌握详实的基础数据,我们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组织了包括西安十个区县和咸阳主城区的综合交通大调查,涵盖500万常住人口,收集了近40万条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西咸大都市区交通模型平台,用于评估现状交通运行情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图17大西安交通出行分布形态:现状与规划


█ 交通战略的量化测试


利用模型平台,开展了交通承载力、截面通道压力、交通收费政策的测试评估,有力地支撑了战略研判和规划方案制定。

 


图18大西安交通发展战略定量评估

 


图19大西安交通环境影响评估


三、规划实施


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于2012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2014年5月获得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


1、规划衔接


为提高规划可操作性,本次规划与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关中城镇群核心区总体规划同期开展,为统筹规划西安交通系统与区域和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加强规划的指导性,明确提出了针对控规、专项规划的指引和要求。

 


图20本次规划的地位与指导作用


2、项目建设


规划中明确的若干区域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启动,西安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重点项目包括:西安至太原高铁已经建成通车,西安至成都高铁正在建设,西安至银川快速铁路和关中城际铁路已获得国家批复,西安北站至机场段城际铁路也已经开工建设。


规划对西安市城市交通建设起到了应有的指导作用。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已进入施工阶段,古城周边的P+R停车场已部分建成,减少了机动车交通对古城保护区的穿越;公共自行车系统得到良好发展,在经济开发区、曲江新区等地已经陆续投放了近万辆公共自行车。


3、政策制定


在本次规划指导下,西安市编制完成了《西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控制导则》,并陆续开展了《西安市快速路建设规划》、《西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西安市公共交通场站及枢纽选址规划》、《西安市立交控制线规划》等一系列工作。在管理措施和政策制定方面,西安市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陆续出台了加强停车管理、调整停车收费和推进交通缓堵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规院项目组人员:王继峰、孔令斌、殷广涛、杨忠华、黄伟、陈长祺、于鹏、姚伟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