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政策法规

地方动态 | 湖南出台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

发布时间:2021-09-01

导读

近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湖南省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按照基础分析、问题识别、修复分区、工程部署的推进思路开展规划编制,同时对术语定义、指标体系、专题研究等事项进行了规范说明,为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指导。

 

《指南》明确,按照“坚持生态优先,科学系统编制;坚持问题导向,分类部署施策;坚持统筹协调,加强规划衔接;坚持充分论证,推动多方参与”的总体原则,由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生态环境、住房与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相关部门开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范围包括市级行政辖区内全部区域,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

 

《指南》要求,按照划定的修复重点区域,分区分类确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任务、策略等。按照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生态空间生态修复、城镇空间生态修复、农业空间生态修复四类情形,依据退化程度和恢复力,因地制宜,科学确定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策略措施。根据区域尺度,四类策略可采取一种为主或多种镶嵌方式。在重点区域内,充分衔接及落实国家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及省级重大修复工程项目,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生态修复分区的基础上,以重点区域为指引,根据生态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以及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和恢复能力,在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科学布置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有效衔接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和生态修复监测监管平台,对项目工程、建成效果和区域状况开展全过程动态监测和生态风险评价,加强适应性管理。

 

《指南》提出,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自然禀赋和地域特色,提出适宜性的保护修复模式和策略,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丰富生态产品,培育生态产业,探索实现途径。

 

 

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是一定时期内

市域生态修复活动的具体安排

在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中

发挥承上启下作用

全省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究竟如何编制

《指南》给出了答案

 

总体要求

编制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科学系统编制;坚持问题导向,分类部署施策;坚持统筹协调,加强规划衔接;坚持充分论证,推动多方参与。

 

编制主体

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发改、财政、生态环境、住建、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相关部门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市级行政辖区内全部区域。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远期至2035年。基准年为2020年。

 

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

建立由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规划编制工作协调机制,牵头部门负责审定工作计划、审查规划方案、落实编制经费,及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由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组建规划编制工作团队,建议涵盖地理、生态、环境、气象、地质、水资源、土壤、土地以及规划等专业领域,负责方案制定、调查分析、基础研究、成果编制等工作。

 

技术准备

拟定工作方案,明确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技术路线、专题设置、进度安排、成果要求、工作组织和经费保障等。

确定底数底图,以第三次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成果作为规划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以其他各类调查监测成果为补充,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础。

评估既往工作,针对本行政区范围内涉及生态修复的各类规划及相关工作(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自然保护地建设、矿山恢复治理等)开展情况,进行简要评估,总结实施成效与问题等。

收集自然地理、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相关规划等基础资料。

 

基础工作

分析评价

开展自然地理条件分析、生态系统状况分析和水资源、水平衡分析。

针对全域系统及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从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着手,把握自然地理条件及人类活动,开展全域系统性生态问题分析、生态空间生态问题诊断、农业空间生态问题诊断、城镇空间生态问题诊断和风险研判。

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特点,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索评估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作为确定人工参与生态修复程度的重要基础。

 

专题研究

结合本地实际,专题研究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问题诊断,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和重点工程布局等;各市州还可根据所在修复分区,依据侧重研究方向,增加专题研究。

 

主要规划内容

主要任务

按照划定的修复重点区域,分区分类确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任务、策略等。按照综合评价的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生态空间生态修复、城镇空间生态修复、农业空间生态修复四类情形,依据退化程度和恢复力,因地制宜,科学确定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策略措施。根据区域尺度,四类策略可采取一种为主或多种镶嵌方式。

 

重点工程

在重点区域内,充分衔接及落实国家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及省级重大修复工程项目,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生态修复分区的基础上,以重点区域为指引,根据生态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和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和恢复能力,在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科学布置重点工程。

加速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有效衔接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和生态修复监测监管平台,对项目工程、建成效果和区域状况开展全过程动态监测和生态风险评价,加强适应性管理。

 

实施保障

组织领导。建立领导和协调机制,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保障,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实时汇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政策制度。相关政策衔接及市场化机制创新等。

技术支撑。加强技术标准规范配套、相关专题研究,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强化生态修复信息技术支撑。

评估监管。实施工程项目监测评估、年度更新制度、生态风险评估制度及跟踪监测制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完善。

资金保障。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开展多元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实现全社会生态共治共建共享。

公众参与。采取依法公开规划实施情况、增强公众参与感、加强舆论宣传等多种形式,实现全民共同参与生态修复。

 

规划创新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自然禀赋和地域特色,提出适宜性的保护修复模式和策略,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丰富生态产品,培育生态产业,探索实现途径。

 

《指南》还对规划论证、公示、报批等环节进行了详细指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