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规划前沿

行业交流 | 构建低碳国土空间格局体系

发布时间:2021-04-12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共识。如何更积极地发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作用,构建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践行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推进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当前亟待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

深刻理解土地利用对于碳汇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兼具固碳、排碳功能。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及优化农业生产活动等自然资源管理措施或利用方式改进、增强陆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南京大学科研人员2016年的研究成果发现:199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导致的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损失达14.5亿吨,年均0.732亿吨,相当于每年释放二氧化碳2.68亿吨,约为2010年时全国人为源二氧化碳排放的4%,显著削弱了生态系统碳汇的潜力。研究团队认为,按照现有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碳汇能力约抵消人为源排放6%,如果下一步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得当,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可达到抵消人为源排放10%的水平。

另外,研究团队评估认为,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能够为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贡献27.6%。

那么,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贡献如何呢?南京大学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碳汇水平总体在5.133亿至5.537亿吨二氧化碳/年。

从分类结构来看,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都呈现较强的碳汇功能。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森林的碳汇功能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作用举足轻重,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2/3左右。

从空间格局来看,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土地利用的碳汇效应比较显著,而东北和西南地区则是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较为显著,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的碳汇(源)效应不甚显著。需要指出的是,从土地利用来看,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汇差异,并基于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当然,也可以通过改良土地利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修复,进一步增强碳汇功能。

完善土地利用碳源、碳汇核算方法体系,探索制定符合国情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清单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2006年的相关清单,土地利用碳源碳汇评估方法包括三类土地利用分析方法:第一类有土地利用总面积,无土地利用转化的数据;第二类有土地利用总面积,包括类别间变化的数据(类似土地利用转化矩阵);第三类有空间明晰的土地利用转化数据。因此,要充分揭示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汇实际,就需要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清单,从而便于进行土地利用碳源、碳汇核算。

笔者认为,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清单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在保持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碳汇核算方法上,包括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栅格进行叠加,辨析保持的土地利用类型;采集相关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研究成果,归纳并获取不同植被类型的碳汇参数。

二是在转变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碳汇和土壤碳源、碳汇的核算方法上,以及在保持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源、碳汇等核算方法中,也包含不同核算方法,包括采集国内已有的植被碳密度研究成果,获取不同植被类型的碳密度参数;农地管理的土壤碳汇、草地管理的土壤碳汇、森林管理的土壤碳汇等核算,获取基准期的土壤类型图和土壤有机碳密度参数等。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积极支撑碳中和战略

低碳国土空间开发的实现主要有碳减排和碳增汇两个途径。前者是以“源”作为出发点,需要通过科技进步以及能源改革,更多地减少人为源的碳排放;而后者是从“汇”的角度来考虑,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将更多的碳固定于生态系统中。尽管陆地生态系统具备不同的碳汇能力,但仍然需要注重通过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更多地实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更多地中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的碳排放。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以碳汇能力提升为导向,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注重对于碳汇高的区域空间的保护,尤其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等编制中,建立碳汇影响评估制度,提出碳汇损失补偿机制,或者碳汇空间补偿机制。

二是以主要碳汇空间保护为重点,强化对东南地区的国土空间管制。东南地区既是重要的碳源,还是重要的碳汇空间。因此,需要进一步严格监管东南地区这一重要碳源/汇空间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包括林地、耕地、草地以及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三是以碳达峰为契机,强化建设用地总量管控。建设用地增加是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对此建议:评估建设用地扩张的碳源/汇效应,注重优化、布局低碳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探索构建低效排放的建设用地格局体系;制定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碳中和政策;创新建设用地扩张的碳补偿机制。

四是以碳管控为抓手,探索制定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针对土地利用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制定优势发展区域以及重要碳汇空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从而将碳排放控制与国土空间管制相结合,为构建低碳国土空间格局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作者:黄贤金 赖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实验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