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大图

会议第二次通知丨第七届“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国际会议”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10-29

内容来源:中大院微信公众号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以人为本”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城镇化正逐步由增量为主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增量与存量并存的内涵发展模式,以存量为主的城市更新日益成为热点。在此背景下,城市设计作为这一转型发展模式的重要技术支撑,相关的探讨也持续升温。因应这一趋势,城市设计实践也正经历一系列的转变,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已成为共识。

 

本届会议由东南大学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自然资源部空间发展与城市设计技术创新中心承办,将重点关注城市设计在维护城市和地区多样性、加强社会凝聚力、建筑遗产对于场所营造与提高城市宜居性方面的价值以及城市设计的治理模式转型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搭建以人为本城市设计的学术平台,是学界和业界面向学科行业发展动态,推进理论和技术创新,引领相关实践进步的基础性工作。借助这一平台,我们希望汇聚国内外同行智慧,展开城市设计领域的深度学术交流,启迪以人为本城市设计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

 

第七届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国际会议(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ople-oriented Urban Design)拟于2025年11月1-2日举办。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欧洲、美国、中国学者共同参与。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会议主题与议题

 

会议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议题:

 

1. 聚焦城市多样性维护与治理创新,探索中西互鉴的系统转型路径。探索创新治理工具与系统性转型路径。

 

2. 推动多种动力机制共同支持下的城市更,通过精细化治理,激发土地业主、地方社区、市民协会对私人资产、城市空间的主动性更新、参与式规划、集中性决策等机制,创造中国城市更新的内生型活力。

 

3. 融合历史保护与生态友好,创新文化传承的空间赋能策略。在城市更新中寻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理念的创造性融合,实现文脉延续与环境韧性提升的双重目标。

 

4. 协同生态安全与空间品质,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系统。探索如何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蓝绿空间网络与碳足迹管理等设计策略,协同提升城市生态韧性与人居空间品质。

 

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

东南大学

 

承办单位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自然资源部空间发展与城市设计技术创新中心

 

协办单位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

  •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境外机构)工作委员会

  •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

  • 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

  •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

  •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东南大学中德城乡与建筑研究中心

 

大会主席

段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执行主席

易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会议时间

 

2025年10月31日      参会代表报到

  • 2025年11月1-2日      学术研讨

  • 2025年11月3日         参会代表撤离

  •  

  • 会议基本信息

  •  

1.会议时间与地点

10月31日 (周五) 14:00-20:00

报到注册 | 东南大学榴园宾馆(南京玄武区进香河路38号)

11月1日 (周六) 08:00-19:00

活动 |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37-5号)

11月2日 (周日) 08:30-19:30

活动 |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37-5号)

 

2.会议日程安排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嘉宾介绍

致辞嘉宾

undefined

张  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院院长,江苏省设计大师,国际建协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建筑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创作、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工程项目设计,17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其中包括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3次,教育部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1次,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奖金奖1次、银奖1次,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次。2003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中国青年建筑师奖和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设计作品和教学成果多次参加包括2010年和2016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2011年国际建协东京大会“中国建筑:前进的足迹”、2014年国际建协德班大会“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建筑”等国际高水平建筑设计展。近年来主持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欧盟URBAN-NET研究计划项目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出版著作10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undefined

段  进

 

 

东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的研究。创建了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提出“空间基因”并建构了解析与传承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当代城市建设中自然环境破坏和历史文化断裂的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在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苏州古城、南京2014青奥会等重大项目以及广泛的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中。研究成果被多部国家行业技术规定、指南、导则采用,曾获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 ISOCARP)卓越设计奖、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LEAF)最佳城市设计奖等。

 

主持人

 

undefined

易  鑫

报告题目:基于数字技术的历史街区空间更新与文化价值活化设计——以南京南捕厅历史街区为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城市设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历史遗产保护、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保护与设计、中欧(德)城市比较研究。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曾担任“城市愿景1910 | 2010: 柏林•巴黎•伦敦•芝加哥•悉尼•堪培拉•南京•北京•青岛•广州•上海”国际城市设计巡展的创始策展人。此外,还曾作为专辑学术负责人之一,负责编纂《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系列专辑的出版工作。社会兼职包括:欧洲规划院校联合会(AESOP)- 欧洲和中国的城市转型学术委员会负责人,第四届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数字名城学部,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Frontier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A&HCI收录)编委。

 

演讲嘉宾

 

undefined

Klaus Kunzmann

报告题目:慕尼黑和斯图加特大都会区国际建筑展览会

 

1967年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1971年获维也纳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74年受聘为多特蒙德大学规划学院教授,并担任空间规划研究所研究主任直至1993年。此后直至2006年退休,他一直担任欧洲空间规划领域的让·莫内讲席教授。现任伦敦大学学院巴特利特规划学院名誉教授及中国南京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当选德国空间规划研究院(ARL)院士,获欧洲空间规划协会(AESOP)及伦敦皇家城镇规划学会(RTPI)荣誉会员称号。1994年获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作为客座教授,他曾在欧洲、美国及中国的多所大学授课。1987年创立欧洲城市规划师协会并担任首任主席(1987-1990年)。2006年退休后定居波茨坦,频繁往返中国,持续撰写关于欧洲与中国领土规划、鲁尔区区域重构、创新知识及智慧城市发展等领域的著作。

 

undefined

Jonathan Barnett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实施 NACTO 完整街道设计指南和“零愿景”目标

 

 

乔纳森·巴奈特(Jonathan Barnett)是美国城市设计领域的权威学者与实践者,长期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教学与推广。他曾在纽约市规划部门担任主管城市设计的要职,深度参与并塑造了纽约多个关键地区的城市形态与开发政策,在城市设计实施机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公共部门经验。巴奈特教授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工具的应用,尤其在城市增长管理、形态准则制定以及大规模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控制方面具有深厚造诣。作为多部城市设计经典著作的作者,其理论体系深刻影响了北美乃至全球的城市规划教育与实践。退休后,他仍活跃于学术研究与专业咨询领域,持续为城市发展提供战略性设计指导。

 

undefined

Pietro Elisei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前主席

报告题目:当代城市寻主:以人为本的城市未来构想

 

 

彼得罗·埃利塞(Pietro Elisei)在2015年至2019年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的主席,目前仍然是ISOCARP的核心活跃成员和资深顾问,持续参与其重要活动、年度大会和研究项目。他是欧盟(European Union)在区域发展、城市政策和领土合作领域的重要专家和顾问。他深度参与并领导了多个由“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和“INTERREG”(欧洲领土合作计划)资助的项目,专注于城市复兴与再生、后工业地区的转型、文化资源作为发展动力和创新和知识型战略规划。作为ISOCARP的前主席,他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规划师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社会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协作。

 

undefined

Irene Burkhardt

德意志制造联盟巴伐利亚州副主席

报告题目:伊萨河规划——德国慕尼黑内城区段的城市更新

 

 

伊莲娜·布克哈特(Irene Burkhardt)早年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景观保护与规划专业,并于1978开始作为研究员在慕尼黑景观生态学教研室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她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于景观生态学相关的发展模型构建,以及与景观生态学相关领域的建筑和城市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布克哈特教授退休以后,始终与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城市与景观规划各教研室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并继续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1998年至2004年依瀚娜·布克哈特作为常务委员参与领导了德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巴伐利亚州州的管理工作。2005年开始她成为巴伐利亚州环境、健康与消费者保护部下属的环境保护署委员。2008年开始,她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巴伐利亚州副主席。

 

undefined

谭刚毅

报告题目:遗产的日常性与人本城市更新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建筑》副主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健康人居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香港大学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传统民居与乡土实践、近代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完成学术专著《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合著《两湖民居》、《竹材的建构》、《湖北古建筑》,参编书籍5本,境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逾5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及British Academy(英国国家学术院)基金项目(中方负责人)。曾获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3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另外曾获日本《新建筑》“都市住居”住宅设计国际竞赛三等奖(协力)和广东省勘察设计协会优秀设计一等奖等竞赛和设计奖项。

 

undefined

刘泓志

报告题目:重现城市的鲜活底色:日常性街区空间的设计与运营

 

 

Gensler晋思建筑设计事务所全球城市发展与设计策略负责人、联合国人居署咨询专家、上海市2040城市总体规划咨询专家、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北京通州副中心副总规划师、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咨询委员、中国规划协会规划设计(境外机构)工作委员会前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委会常务委员。

 

undefined

张亚津

报告题目:公民社会+多级政府——双向动力的内涵性更新模型

 

 

德国ISA集团集团合伙人、执行董事、驻中国地区总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境外机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徳国注册建筑师、德国注册规划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城市规划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广州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北京规划建设》杂志编委、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委员、佛山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成员。研究方向:新城(区)规划、城市设计及管制、历史文化片区城市更新领域。

 

undefined

蔡永洁

报告题目:在现实中探寻理想:新江湾城vs陶溪川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和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从事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聚焦城市空间建构机制、空间文化以及当代中国新城空间现象。历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现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

 

undefined

展二鹏

报告题目:走进社区和人群: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关注与规划实施

 

 

青岛市中德交流合作协会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城市生态规划专委会委员;中国天津大学工学硕士(建筑设计),德国汉堡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城市规划);曾任青岛市规划局总工程师、中德生态园管委总规划师。从事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及规划管理多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更新、贫困及低收入居住、社会空间规划,以及海岸带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并发表相关专著及论文。

 

undefined

唐  燕

报告题目:城市更新发展趋势与实践推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杂志编委委员和编辑部主任,担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工业建筑遗产专委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研究专委会委员等。长期从事城市更新、城巿设计、城乡规划治理等研究,出版有《城市更新制度建设与北京探索:主体-资金-空间-运维》《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的比较》《Chines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 From Historical Wisdom to Modern Miracles》等中英文著作十余部,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创新网络计划洪堡校友奖”、巴黎国际发明展银奖、新加坡规划师协会规划大奖城市设计组金奖、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等。

 

undefined

徐小东

报告题目: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形态-能源绩效”耦合机理、方法与实践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委会、地下空间分委会及环境行为学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城市设计及理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教学、科研与实践工作。

 

undefined

宿新宝

报告题目:介入现实的历史建筑: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设计实践与思考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正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荣获东方英才拔尖人才和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称号,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和设计实践方向为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

 

undefined

季  松

报告题目:城市设计赋能

 

 

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

 

undefined

李  煜

报告题目:面向品质提升的健康“好房子”智能决策探索

 

 

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建筑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北京市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人健康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建筑创作》杂志客座主编。本博毕业于清华大学,耶鲁大学VAR访问助理研究员。3次赴地方基层政府挂职累计2年,先后挂任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政府副区长等。

 

从事智能健康城市设计领域的科研和教学。致力于摸清城市空间与流行病的关系影响机制,完成健康住区设计运维的人工智能转化,研发全周期健康城市设计软硬件技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居民健康。

 

undefined

杨  滔

报告题目:人本治理场景驱动的时空智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UCL和清华双博士,智慧人居环境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孪生与未来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BIM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城市设计》副主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等。主持雄安新区BIM平台、苏州CIM平台、深圳BIM项目等。研究方向为时空智能、数字孪生城市、CIM、空间句法。

 

undefined

陈敏扬

报告题目:“地区整合、社区为本”的城市更新:以香港中环、九龙城的城区综合更新、保育与复兴治理为例

 

 

奥雅纳副董事, 中国区规划总监、亚太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技术负责人。拥有21年的城市规划经验,项目经验遍布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等地,领导奥雅纳中国内地规划团队多年,并担任多个重要项目和国际竞赛的首席规划师,亦参与包括大湾区黄金内湾、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杭州云城、青岛湾和中山路城市复兴、佛山地铁二、三号线TOD、横琴粤澳深合区、香港北部都会区(流浮山)等的重要规划。长期关注区域战略发展、TOD、城市更新、产城科创融合等领域范畴,与各地政府、规划部门、发展商、轨道公司与旗舰科企等业主紧密合作。多次在重要专业学术论坛分享有关课题, 也同时获邀担任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硕士课程(大湾区与港深协同课题)的客席讲师。

 

undefined

吴中寅

报告题目:设计创新作为城市更新动力

 

 

日建设计上海主任建筑师。工作期间主持及参与的项目获得多项建筑设计奖项,项目类型涵盖城市更新、TOD城市设计、商办综合体设计、酒店设计等,如徐汇万科三期规划与建筑设计、南京西路永源浜城市更新规划及建筑设计、福州兴业银行建筑设计、华润东莞滨海湾TOD城市设计、万科南宁车辆段TOD城市设计等项目。

 

undefined

王  翀

报告题目:城市公共空间的综合价值和模式创新

悉尼达令港和上海西岸

 

 

HASSELL国际设计公司董事、英国皇家规划协会的联合会员;香港城市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专家;从业近20年来,她在中国的城市设计,城市更新,公共空间等领域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和荣誉,因为早期荷兰和爱尔兰工作,总能将新颖的全球视角融入工作中。

 

她拥有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双学科背景,尤其擅长城市开发策略, 城市更新和韧性城市、城市公共空间等领域。王翀是一位优秀的协作者,无论是向客户解释设计语言,还是就复杂的项目与多专业团队分享启发性的洞见,你总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她还积极参与行业和学术活动,并曾在上海的院校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任教和举办讲座。

 

undefined

缪春胜

报告题目:人本背景下的超大城市存量更新与设计探索(以深圳为例)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兼任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青年规划师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政策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存量规划实施学委会委员,深圳市更新协会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专家库专家,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专家库专家等。著有《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更新规划管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和《中英城市规划体系发展演变》两本学术专著。先后多次在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城市规划年年会等会议上进行城市更新主题宣讲,并在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规划师等期刊发表城市更新相关论文数十篇。工作期间主持的课题项目获得多项规划设计奖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个,省级一等奖7个,市级一等奖8个。

 

undefined

类延辉

报告题目:增强现实(AR)赋能城市历史街区更新:

以苏州姑苏区为例

 

 

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教学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特聘导师,«城市规划(英文版)»英文审校。在英国建筑与城市设计公司及高等院校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专注于城市更新、可持续排水设计和新城市主义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已在国际顶级期刊如《Cities》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在Springer等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了数篇图书章节。此外,参与主持的项目之一荣获“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领导力管理奖”。

 

undefined

陈珊珊

报告题目:人本导向・赋能重塑:面向实施和治理的城市设计研究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二所副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规专委会青年委员,京津冀城市更新智库专家,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智库专家。

 

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和存量规划、战略规划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已负责或参与攀西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内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哈尔滨城市存量土地更新规划对策研究、眉山城市新中心系列规划、三山五园地区保护整治提升规划等省部级重大项目20余项。参与或负责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城镇空间管制研究、好社区技术导则、中国城镇化大势与对策研究等重大课题&标准规范研究10余项。荣获IFLA APR、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等国际和省部级奖项20多项。作为核心作者编著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24篇。

 

undefined

殷  铭

报告题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设计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设计分委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创作、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工程项目设计,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奖,其中包括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二等奖1次,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获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钱学森城市研究会优秀论文奖等。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出版著作2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undefined

徐碧颖

报告题目:面向地区复兴的河道综合设计与治理——以北京“点靓凉水河”行动为例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所副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青年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长期致力于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与城市治理等领域的一线研究与实践。主持并参与了北京市详细规划编管体系构建、技术标准制定、街区评估画像及项目应用实践等全链条式规划工作。主持编制了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配置指标研究、城市基调与多元化等市级重大专项。负责完成了丰台分区规划、街区控规统筹以及南中轴、丽泽金融商务区、凉水河等重点地区的详细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获得国家和北京市专业奖项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 20 篇。

 

undefined

董怡嘉

报告题目:基于运营与生态逻辑的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更新

 

 

水石设计城市再生中心总监,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委员,《更新城市:价值驱动下的城市再生》核心作者。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同济-柏林工大城市设计专业双硕士,擅长城市更新片区规划、既有建筑与场地景观的一体化改造。

 

undefined

曾秋韵

报告题目:大都市生态优势地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广州)规划与实践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城市设计所总工。城乡规划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及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在城市设计、乡村振兴、历史保护等领域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

 

undefined

闵嘉剑

报告题目:历史空间的数字化赋能:从遗产保护到未来人居的跨媒介与跨文化实践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数字文化遗产项目合作研究员,MYStudio联合创始人与主创。曾任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INC成员,客座任教于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作品展出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中国数字艺术大展、成都双年展、亚洲数字艺术展、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展览。

 

会议报名与相关费用

本次会议采用提前注册及现场注册方式缴纳会务费(提倡提前注册):

 

1.参会费用

会务费用:1000元/人(为会议期间集体用餐及材料费用,不含差旅及住宿费用)。

 

注:

(1)根据财务有关规定,建议会务费采用提前汇款的方式进行,报到当日仅接受刷卡支付方式。

(2)本会议无法进行住宿代理,请参会人员自行预订住宿。除会议安排工作餐外,其他餐饮自理。

 

2.汇款账户

参会者需通过汇款方式全额缴纳会务费,汇款账号如下:

户名:东南大学

账号:32001594138059123456

开户行:建设银行南京四牌楼支行

用途:2025第七届城市设计国际会议

 

注:

  • 汇款时请务必按照以下格式填写备注信息:“2025第七届城市设计国际会议,汇款人姓名,单位”,并将汇款单电子照片发送至576471757@qq.com。发票统一现场领取或邮寄(在款项到账滞后的情况下),现场注册的参会者不能保证会议结束前能拿到发票(会后可邮寄,邮资自理)。

  • 已缴纳会务费的参会者凭相关证明领取会议资料,并可全程参加会议。

 

推荐酒店

 

南京东南大学榴园宾馆(玄武湖店)

地址:南京玄武区进香河路38号

 

南京鼓楼广场北京东路亚朵酒店

地址:南京玄武区北京东路8-1号

 

H+酒店(南京鸡鸣寺鼓楼地铁站店)

地址:南京玄武区北京东路8号

 

会务组联系方式

 

1.联系方式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邮编:210096

联系人:周苑卉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电话13690540830

邮件:576471757@qq.com

 

2.会议播报

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

 

线下会场: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37-5号

 

线上:通过中大院视频号进行直播,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预约(仅支持11月1日活动内容)

undefined

其他信息

 

1.特别说明

本届会议全程为现场参会的观众配备专门的中英文同声传译服务,所有学术报告及交流环节均以中英双语呈现。我们诚挚欢迎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学者、机构代表参会,同传服务将充分保障国际同仁的参会体验与沟通效率。此项安排尤其为有意向参与的国际机构及学者提供了便利,助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2.天气预报

undefin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