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协会动态

城市更新专报 | 共治·焕新:北京朝阳门南北小街变身记

发布时间:2025-07-04

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的工作要求下,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以推动规划行业全面落实城市高质量发展任务为使命,汇集会员单位在城市更新领域的一线实践经验和项目资源,对前沿城市更新案例进行系列解析和广泛分享,逐步构建“规划师专业工作工具箱”体系。本次分享的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北京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提升项目”。

 

项目背景

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要素之一,街道空间是城市空间最基本的骨架,是城市公共活动最为频繁的发生场所,也是人们获取城市印象、获取城市情感的重要对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民需求的不断升级,设计理念的不断演进,街道空间随着城市的发展,亦不断更新、演进。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更新的基本对象之一。街道更新对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市东城区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2017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与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提升核心区环境与生活品质,东城区委、区政府组织开展了包括朝阳门南北小街在内的一系列街巷环境提升项目。

 

2023年2月,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综合提升及周边区域公共空间整治工作正式开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携手组成项目联合体共同承担全线规划统筹,建筑、景观专业设计以及沿线店铺形象整治提升工作,并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落地。

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提升项目范围示意图

 

01 

行动篇

两院作为朝阳门南北小街沿线三个街道的责任规划师牵头单位,在朝阳门南北小街及其周边地区深耕多年,开展了全流程调研、跟踪与实践工作,全面掌握该地区建设的诸多细节。特别是从参与责任规划师制度孵化试点到核心区控规编制等长期工作的过程中,两院在此逐步推行共议、共创、共建机制,积累了深厚的社区培育工作基础和沟通渠道,并搭建起连接各级部门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桥梁。多年来的陪伴式工作所凝结的深厚情感与在地“主人翁”意识也成为高标准开展工作的原生动力,坚定探索以更高标准推动首都街道更新改造的工作策略与路径。

为掌握属地情况,开展多次实地调研

 

在深入研究朝阳门南北小街面临困局、各方诉求,总结历次街道整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南北小街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进阶版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以注重效益提升为原则,围绕“为民务实”“打造花园城市”“业态共建共治”为三个基本点开展规划设计,通过优化道路空间、改造市政设施、调和沿街建筑风貌、提升景观节点空间、美化沿线店铺门面等举措,综合解决空间、经济、民生问题。

此次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全局引领优势,以街道环境整治为触媒推进多主体片区综合性城市更新;以公共利益优先为原则,采用了针对性设计策略化解多方矛盾,提升方案综合效益;以机制创新引领公众参与,凝聚各方共识,联动政府、责任规划师、设计单位与沿街商户共同参与街道整治,全面探索从环境整治到城市治理的可持续城市更新路径,将小街项目打造成为“小而稳、小而美、小而活、小而精”的标志性线性公园工程与基层精细化治理的示范工程。

2023年10月,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24年1月,“共益·创生——朝阳门南北小街生活性服务业从业者能力培育行动”正式启动,与小街环境整治工程同步推进。2024年10月,小街环境整治工程正式竣工。历经近两年的精心雕琢,小街已焕然一新。

 

02

成效篇

多措并举,打造东城区花园城市示范样板

此次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实施过程中,道路空间实现了整体调整优化,占压步道的市政设施被完全移除,两处超过1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消除了区域公园绿地服务盲区,重点建筑立面配合景观节点完成除旧更新,长达2公里的小街步道公园完整亮相。

 

(1)改善区域风貌,打造一流政务服务环境

在建国门及朝阳门街道路段,压减、优化道路两侧社会停车位,强化大气、舒朗的街道形象;在朝阜路路口、朝阳门派出所前等重点点位增加部分警务勤务车位及警务执勤空间,提升道路空间政务保障水平。

 

建国门街道北极阁路以北路侧停车改造前

优化路侧停车位改造后

 

拆除沿线4.5公里绿地护栏,减少卫生及治安死角,提升道路空间通透性。重点围绕小街西侧小餐饮店密集区段,实施污水管线整治工程,开展步道秩序治理,市政道路整体更干净、更有序、更美观。

南小街封闭绿化带改造前

绿化带打开后

 

清整道路东侧沿街楼宇外窗护栏,推进护栏隐形化;同时将建筑首层立面与建筑前区、城市家具与绿化景观进行一体化设计,调和街区整体色调,协调立面风格与材质。

南小街18号楼改造前

改造后

 

东侧建筑底商立面与步道铺装、广告牌匾、橱窗、旗杆盒、空调罩一体化考量设计,色调与材质协调统一。西侧商户立面结合商户自主改造,重点更新墙面、门窗、广告牌匾、橱窗、旗杆盒和空调罩,在整体色调与材质协调统一的前提下,彰显店铺特色。以步道为线,串联建筑与绿化,结合市民活动中心需求提供内外互动的公共空间。

北小街4号楼改造前

改造后

朝阳门街道段西侧商户改造前

改造后

 

(2)提升慢行环境,营造健步悦骑环境体验

一是扩展优化步行空间。整合现状步行带、绿化带、停车带及非机动车道等,形成公园化步道的资源整合带“小街步道公园”,解决步道狭窄问题,塑造安全、舒适、特色步行空间。

改造前步道存在高差问题

步道安全化改造后

 

二是打造安全畅通的骑行空间。调整道路断面,保障全线非机动车道宽度不低于3米。对非机动车停放区进行精细化设计,引用缓坡路缘石便于停放非机动车,缓解非机动车占用步道的问题。设置了1200余延米的非机动车停车位,设置蓝牙道钉,实行“入栏结算”,规范非机动车停车行为,减少非机动车对人行道的侵占。

楼前非机动车停放区改造前

改造后

 

三是提升人行过街安全性。在15处道路交叉口采取小半径的路缘石转角,扩大过街等候区、缩短过街距离,同时补全过街斑马线,纠正原来的错位交叉口,保障过街安全。

北小街南门仓胡同口改造前

改造后

 

四是压减路侧停车位布局。在保障街区内停车位总量基本不减少的前提下,在街区内统筹停车组织,就地挖潜空间资源。新建大方家立体停车场、禄米仓立体停车场等停车设施,承接附近居住停车刚需。

 

南小街大方家胡同口停车场改造前

新建立体停车场

 

(3)优化景观环境,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一是推进市政基础设施集约化、减量化改造。对各类市政杆体、箱体开展梳理清查,以减量化、隐形化、小型化、景观化、标准化、智慧化等方式实施改造,精简整合占道设施,腾退公共空间,推动设施空间从杂乱无序到得体有致。

南小街市政箱体占压人行道

市政箱体改造后

东总布胡同口电箱及综合杆改造前

改造后

 

二是推进人行步道升级为线性步道公园。在步道公园中融合文化、补充功能,增加沿线游憩停留空间,形成“一线三段多景”的空间结构。

大方家胡同以南步道改造前

空间改造后

步道改造前

步道改造增加公共交流空间

 

三是消除区域绿化覆盖盲区。多措并举,成功实施2处面状公共绿地节点空间——南门仓胡同口节点通过对路面进行渠化调整,将原来位于路中的古树纳入仓墙公园的范围,与北侧富新仓仓墙一起形成公园的重要对景要素。将小区北侧1400余平方米道路红线内用地打开,将位于长安太和小区的内部绿地对外开放,作为小区居民与周边市民的共享绿地空间。

仓墙以南改造前

仓墙公园节点空间改造后

西总布胡同口改造前

小区绿地开放后

 

四是增补文化展示和体验功能。充分利用街道空间既有的墙面、地面,见缝插针讲述小街的文化故事。采用最小干预的手段,还原经拆违发现的孚王府东街门原貌,并通过民间征集的方式,从历史学者手中获得了东街门老照片,附于拍摄原址向市民展示。

孚王府东街门拆违前

孚王府东街门改造后整体情况

 

与学校社团共同合作,将紧邻史家小学的北小街12号楼外墙改造为文化墙,变身为充满童趣的“苔花画廊”。

朝阳门北小街12号楼外墙改造前后

 

宝成当铺文化墙面以“当”为主题,用一系列包含“当”字的诗句、歌词及俗语进行拼贴和组合,以引起观者对于场所的共鸣。

宝成当铺上墙改造前

改造后

 

将南小街菜市场北墙面的派出所宣传海报内容进行场景化转换,展示普法宣传内容,使之更加可识、可读、可感。

南小街派出所北墙改造前

改造后

 

五是清理违法占道设施。依据道路规划红线,对个别商户门前台阶及停车位挤占人行步道空间的现象进行整治,保障了步道空间、骑行空间的通畅。 

商户门前台阶改造前

改造后

 

共建共治,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

朝阳门南、北小街整治提升过程中更加关注社会多元参与,探索由政府包办转向社会主体主动参与的城市更新模式,针对现有大量商业小门店,以朝阳门街道为试点,通过基层精细化治理带动沿街商户和单位积极参加“共益·创生——朝阳门南北小街生活性服务业从业者能力培育行动”。

 

通过“邀请+公开招募”方式,面向高等院校和小型设计工作室、独立设计师群体招募牌匾橱窗共益设计师,与南北小街业主形成工作组,充分挖掘店铺故事,开展店铺牌匾橱窗的设计工作。

商户门前台阶改造前

改造后

商户门前台阶改造前

改造后

 

截至2024年9月底,有52个店铺业主的牌匾橱窗方案成功落地实施,其中业主完全出资实施的店铺有43家,店主总计出资超过50万元。此外,以众筹方式建设的“老街焕新记”展厅也随工程竣工同步亮相。

商铺门脸改造前

改造后

 

很多商户表达了对“共益·创生”活动的认可和感谢,向南北小街项目组赠送了了锦旗和感谢信以表感谢。

商户送来锦旗以表感谢

 

改造后的小街,交通井然有序,环境舒适宜人,绿树成荫,店铺门面各具特色、富有烟火气,各种要素相得益彰,成为了一个有记忆、有传承、有活力的城市生命有机体,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体验打卡,总体效果得到了政府、居民、沿线单位和商户的普遍认可。

 

朝阳门南北小街项目实现非政府投资110余万元,由商户、沿线单位及中社社区培育基金共同筹集。各方的积极投入,让小街真正成为政府、沿线商户与单位“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样本,书写了街区协同发展的全新篇章。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支撑保障和组织实施等内容,南北小街也将以此为起点,总结经验,弥补短板,不断发挥城市更新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中的作用,为人民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致谢

感谢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东城区城管委,市规自委东城分局、东城区园林局、东城交通支队等相关委办局,东四、朝阳门、建国门街道办事处对此次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的支持。

 

感谢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组成员:

 

总体技术支持: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北规院弘都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

 

建筑及景观专项: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北规院弘都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

 

业态共建共治专项: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北规院弘都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乐尚艺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33组店铺设计团队(其中包括来自北京建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的高校师生,以及如式建筑、壹贰设计、吃了嘛您等设计工作室)

 

道路及附属设施设计专项:北京特希达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市政设施设计专项:北京中电诚信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华麒通信科技有限公司、龙腾照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建华诚(北京)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感谢京诚集团、建工集团、277家沿街商户、18个社区居民、长安太和小区、人民文学出版社、史家小学、史家胡同博物馆、天润财富中心、英大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南京银行、徽商故里等单位共同支持此次整治提升工程。

 

感谢神奇建筑研究室、大观建筑设计事务所、伍陆建筑等设计事务所、新自然主义(北京)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东城书法家协会、北京鑫源山英广告有限公司、那地文化、朝西工坊、历史学者刘阳以及摄影师吴强等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对街区共建共治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社区培育基金对街区共建共治工作提供的资金支持。

 

感谢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媒体对本次项目的跟踪记录。

 

本文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授权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发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城市更新专报」栏目,投稿咨询:cacpxc@cacp.org.c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