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历史街区规划公众参与及社区营造之史家胡同

发布时间:2017-0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2月调研北京时提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当是理解民情、顺应民意、汇聚民心的产物,而与公众携手创造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伟大城市,则是规划师的职业理想。


为实现这一理想,从2006年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即主动开展了规划公众参与实践,并重点以社会影响力最大、利益相关方最为复杂的旧城历史街区为对象,开始了大量扎根基层的一线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经验。在此基础上,2014年,以编制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契机,借助社区居民的热情,与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共同推动成立了(东四南)“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开始了长期扎根街区的实践探索。尝试用贯穿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推动历史街区规划实施,并以此为切入点,融入社区营造理念,逐渐培育居民的公民意识与自治能力,促发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内生动力。

 

“我们北规院一直比较注重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从2008年开始一直在做规划公众参与的试点项目。因为旧城历史街区的项目一方面受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再有就是利益相关方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先从菊儿社区等地方作为切入点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和信心。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能够以街区为对象,能够以一种比较长期、立体的方式,用公众参与作为抓手,去推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以及社区的自治,调动居民的能力开展社区营造。刚好我们2011年的时候编了一个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就是史家胡同所在街区,和街道建立了不错的关系,他们也希望我们能跟踪这个地区的发展,我们就一直帮着他们往下推。”


--赵幸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师

 

史家社区是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典型胡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自元代形成后格局几乎完整延续至今。2010 年史家社区曾针对史家胡同24号院的利用开展公众参与活动,并采纳居民意见建立了史家胡同博物馆。在其带动下,居民对于公众参与的工作方式接受度较高,具备相对理想的合作基础。2012 年,《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区政府审查,但目前保护规划尚未审批,无法直接作为指导街区实施保护更新的法定依据。因此,希望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与基层政府、居民建立深层次共识,在日常开展的保护更新工作中落实规划理念、推动规划实施。

 

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区位

 

建立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


2014年4月因某产权单位对史家胡同某院落进行修缮时,拆毁一处民国院门,街道办事处管理人员对此产生极大触动。为此,街道办事处与北规院共同商议,决定推动注册成立“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这一“自下而上”的社会组织,将居民、产权单位、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团结到一个平台上,共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014 年9 月24 日,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正式成立。

 

协会居民发起人碰头会

 

风貌保护居民研讨会

 

就协会成立征求公安部等产权单位意见

 

搭建复合、完整的组织架构


在借鉴已有公众参与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北规院为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搭建了上、中、下三个层次完备的主干结构和更为复合、完整、成熟的多元参与组织架构,为协会的长期运转提供保障。

 

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组织架构示意图

 

 

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转变规划师角色


在以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为平台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责任规划师不同于传统规划师,主要承担了以下几项任务:


明确工作目标和方法:选择以社会共同关注的风貌保护问题作为软性切入点,以本地居民最为关注的民生改善问题为实际落脚点,以建立社区自治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为未来发展目标。同时,采取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工作方法,在街区改造项目和城市治理中均充分采纳居民意见、调动各方共同参与。


梳理整合可利用资源:在项目策划与开展过程中,规划师发挥专业素养与眼界优势,为街区更新梳理空间、政策资源,同时以协会为平台引入智慧、人力资源,助力街区规划实施。


制定工作计划:为推进协会工作,责任规划师在汇总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于年初、年中分别制定协会具体的工作计划并报理事会审议通过执行。


推动项目实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责任规划师一方面建立项目负责人制,亲自推进项目实施。同时,帮助协会初步建立理事会、例会、财务、人员分工、信息公开等相关制度,为协会正常运转和项目高效推进提供了保障。


制定项目开展的原则


基于在以往旧城公众参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首先提出了协会开展项目的原则:


规模可行可控:首个项目选择应尤为慎重,应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选择相对可控的项目作为试点,确保项目能够成功实施,为后续政府、居民及社会力量的各方参与建立信心。


围绕居民诉求:项目选择应首先考虑对居民生活的实际改善,选择居民迫切程度高的项目作为切入点,以保证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贴合协会定位:应以保护规划为依据,选择与保护要素修缮相关,具示范性、代表性的项目优先开展,使项目本身亦成为对保护规划的验证落实。


经过多方探讨,决定从历史街区物质空间改善和人文环境复兴两大层面分别入手,选择以院落公共环境提升和社区人文教育为工作切入点。


提升院落公共环境,改善历史街区物质空间


经过社区推荐、设计师现场踏勘等途径,结合保护规划中提及的具有保护价值要素的院落,以“一胡同一院落”的原则,筛选出开展首批试点项目的8个院落。这些院子分为“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两种类型。其中:锦上添花类院落为保护状况较好的有价值院落,需要保护并提升其风貌价值,包括史家胡同5 号院和史家胡同45号院;雪中送炭类的历史建筑保护等级不高的,需要资金来进行专业修缮,在解决安全问题的同时保护院落历史文化价值,包括前柺棒胡同4 号、本司胡同48 号、礼士胡同125 号、内务部街34 号、演乐胡同83 号、灯草胡同66号共6个院落。

 

锦上添花型院落现状-史家胡同5号院

 

锦上添花型院落现状-史家胡同45号院

 

雪中送炭型院落现状

 

以协会为平台召集了包括央美、北工大、弘都院在内的6 家专业设计机构,以协会志愿者身份负责这8个院落的参与式改造设计。同时,规划师代表协会牵头制定了包括前期踏勘、参与式设计、实施准备、施工、总结收尾及长期维护等环节在内的工作流程,发挥了把握规划实施原则、对接政府资源、召集社会协助、组织居民参与的作用,不仅提供了专业技术,亦建立平台纽带、推动了规划实施。

 

参与试点项目的6家设计单位志愿者

 

设计师给居民讲解方案

 

各方参与的实施动员会

  

目前 8 处试点院落中已有 5 处完工,1 处中途取消,其余 2 处院落的实施工作将在2017年继续推进。


在雪中送炭类院落中,前柺棒4号院的改造最有代表性。在设计中更注重民生的改善和风貌的协调。雨天积水问题和院落杂物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施工完成后,居民在召开总结会的过程中自发制定了小院公约,作为未来共同维护院落环境的道德准则。


锦上添花型院落中,史家胡同45号院的实施最具代表性。在设计中尤其注重对院落整体风貌的提升及有价值建筑的保护。院落内有一处濒临倒塌的垂花门得以被修葺,在改善院落市政基础条件的同时,与居民协商拆除了废弃的煤棚和违建,利用腾出的空间划分种植区,给居民提供种花、种菜的空间。

 

前柺棒4号院实施阶段效果(OSO建筑师事务所)

 

前柺棒4号院社区公约上墙仪式

 

史家胡同45号院竣工前

 

史家胡同45号院竣工后

 

进行人文教育活动,复兴人文环境


“其实物质空间的改善是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事情能让院子里的居民,能够形成一种自治机制,能够良性的维护好整理出来的环境。相当于是软硬结合的事。”


调查胡同口述史


史家胡同居民张屹然(首师大历史系大四学生)自2013年起开始自发开展胡同口述史的调查,采访了大量街坊邻居。规划师发挥协调资源能力,联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团队与其共同开展口述史收集工作,壮大了参与力量。

 

张屹然及北京林业大学志愿者采访史家胡同小学前校长及史家胡同居民

 

组织胡同茶馆活动,制定社区居民公约


“一开始只是让他们聊胡同里面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他们后来自己提出来说这么多建议怎么固化下来,于是就一起来制定公约,这个公约每一条都是居民自己讨论出来的。史家胡同自己的居民落笔成文,而且翻译成中英文双语。翻译是外交部的翻译,以前都是翻阅国际公约的。”


胡同茶馆由协会和居委会共同主办,责任规划师则运用公众参与技术协助主持、组织。活动以茶馆圆桌讨论形式,邀请居民回顾胡同中的现存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在相互带动下,居民自发提出“制定胡同公约”动议,并通过多次讨论不断成型,在征求全部居民意见后,由孟宪波、张屹然等居民代表撰写成文并翻译为中英文双语。在设计周展览中,我们将公约在胡同内正式贴出,并举办了隆重的签约仪式,加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自豪感。

 

召开胡同茶馆会议

 

胡同公约签约仪式

 

胡同公约签约仪式

 

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为人民设计”展览


“这两年我们也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以设计周作为集中宣传的舞台,一方面把我们以协会为主体做的事情向社区的居民宣传,希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在做的事及其理念,从而参与进来。再有就是面向社会发声,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以这种模式在做这么一个事,吸引更多的合作方。”


2015 年至今,北规院已经连续两年借助北京国际设计周平台开设“为人民设计”主题展览。展区采取多方合作、共同参与的策展形式,由规划院、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和北京工业大学联合主办。责任规划师发挥组织策划与设计表达能力,担任了本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并对我们以协会为平台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生动的表达和展示。

 

设计周展览开幕式

 

国际研讨会区和社区沙龙

 

项目实践获得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


首先,朝阳门街道为协会日常运营和项目开展提供了支持,不仅承担了协会注册资金,部分专职人员工资、设计周总体布展费用等,亦专门拨款约100 万元用于“咱们的院子”院落公共空间提升试点项目。其次,协会破例争取到东城区名城委、文委、民政局等政府部门的专项资金支持,其中包括用于央产有价值院落修缮的财政拨款70 万元,用于区属文物院落修缮的140 万元和用于社区营造及公众参与活动的经费支持约10 万元。同时,朝阳门社区基金会批款6 万元用于协会2016 年的各类公众参与活动,位于史家胡同内的企业红墙花园酒店也为协会提供了设计周场地、活动茶歇等便利。


物质空间改善的试点项目实践进展顺利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自下而上推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实施,形成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试点改造效果。其中位于前柺棒胡同、本司胡同、礼士胡同和史家胡同内的一批试点院落已经实施完成,不但切实改善了街区风貌及居住民生,亦积累了以规划实施公众参与为切入点,推动形成社区自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工作机制与实践经验。


居民开始以不同形式开始参与到街区保护更新中


在一系列人文活动的带动下,居民开始主动参与到街区事务中来。其中胡同口述史调查让居民主动认识自己的社区;胡同公约和院落公约的制定则使居民开始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不仅学会表达意见,更从自身做起规范行为。在这些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居民中“藏龙卧虎”,一批批有能力、有热情的居民领袖不断涌现出来,未来将成为社区自治组织的带头人。


社会参与队伍不断壮大,专业领域不断拓展


在实践效果积累和媒体宣传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以协会为平台加入到东四南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中来。首先,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ONE 艺术节等大型平台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街区工作寻找到面向社会的宣传出口;同时,在街道与北规院、北工大、央美、九幕文化公司、熊猫慢递等高校和文化机构建立起长期伙伴关系,形成了扎根社区在地服务的机构群;不仅如此,协会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已从最初成立时13人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几十人的志愿者库资源,其中不仅包括高校和设计机构,亦包括在人类学、社会学、传媒领域活跃的个人,体现出社会力量对旧城历史街区保护和社区营造的热切关注。


获得积极正面的社会评价


“因为我们是在现有街道的行政能力、各个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水平等框架里面去做事情,所以它在各个街区、街道是有可复制的可能性的,应该把它提炼方法论,把它作为一种模式去推广是有价值的。”


目前,东四南历史街区基于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开展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模式已获得《瞭望东方》周刊、市委《前线》杂志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更在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专题策划的《春潮》系列节目中得到报道,体现出各级政府对于相关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2017年5月10日 “回家•串门儿”主题展览在史家胡同博物馆拉开帷幕,伴随着展览的启动。朝阳门街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也正式在史家胡同博物馆挂牌成立,未来朝阳门街道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满足地区各项学习教育的需求。东城区副区长葛俊凯也莅临现场,与到场嘉宾共同见证,朝阳门地区开启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历史街区保护与治理的新时期。

 

 

展览以“回家·串门儿”为主题,作为市规划院和朝阳门街道主办的“回家”系列展览中的第一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熊猫慢递三家机构联合策展,内容涵盖绘画、摄影、文学、游戏等与门相关的艺术创作。

 

 

活动现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还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签署了《北京旧城更新——东四南保护更新及文化复兴计划》长期合作框架协议,旨在充分挖掘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与价值,促进保护与民生改善,并恢复传统街区活力。协议签署后,市规划院计划在2017年举办系列展览、活动,发挥史家胡同博物馆助力历史街区保护,宣传胡同文化带动街区活化和推动社区营造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