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专委会华北地区规划设计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根据规划设计委员会2025年工作计划,在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开篇
当城市按下“更新键”,规划院如何破题?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7%,城市发展正经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城市更新已不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关乎民生改善、经济转型与文化传承的系统性变革。作为城市更新的探路者,我们通过多地实践中认识到:唯有以系统思维破题、以创新实践解题,才能让城市在更新迭代中实现真正的“有机生长”。本文从理念认知、实施路径、机制创新三大维度,浅析对城市更新工作的认识和应对方略。
理念认知:树立动态化、全过程思维
(一)动态视角:城市更新永远在路上
城市更新是一项没有终点的持续性工作。与传统的工程建设不同,它不能以“项目交付”作为终点,而应当建立“持续优化”的思维模式。在实践中,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动态调整工作重点:在初期可能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解决城市功能缺失问题;中期转向功能提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后期则更注重品质塑造和文化传承,提升城市内涵。这种动态调整的过程,正是城市有机更新的本质体现。城市如同生命体,需要不断新陈代谢才能保持活力。
(二)全过程视角:超越传统规划思维
现代城市更新要求突破传统的“蓝图式规划”局限,构建全生命周期实施体系。在前端策划阶段,需深入分析市场需求、产业趋势和居民意愿,确保更新方向符合实际需求;在中期实施阶段,需将设计方案与实施路径、运营模式同步考虑,避免“纸上谈兵”;在后期管理阶段,需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确保更新成果可持续。这种“策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思维,要求规划设计单位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绘图者”转变为以规划设计为切入点,注重城市更新的系统性、生长性、完整性,主动延伸前端策划及后端运营,为地方提供全过程、精准化的服务。
实施路径:构建科学化、精准化工作体系
(一)精准诊断:以需求定方向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必须加强体检与更新的工作衔接,树立“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的导向,通过城市体检全方位、系统性识别城市短板弱项和内需潜能,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巩固提升的工作闭环。
省院创新实践
牵头制定省级城市体检技术规范标准,负责起草湖北省城市体检技术规程(在编),编制湖北省城市体检工作手册和信息系统操作手册,自主研发“湖北城市体检”数据采集小程序和城市体检数据填报系统,可与全国城市体检信息平台衔接。开展大量城市体检工作实践,实践覆盖“都市圈—地级市—县级市—县城“多维度,为地方科学谋划城市更新项目提供决策基础。并在天门、房县等地持续探索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一体化推进机制。
省院城市体检技术储备及项目实践
(二)精准设计:构建“传导有力、弹性适配”的实施框架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结合城市体检评估结果,建立三级城市更新规划实施体系: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实现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实施的有效传导。规划实施依托“城市设计+控规”双轮驱动,将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核心意图(如风貌管控、功能复合)转化为城市设计导则,嵌入控规编制,同时控规动态响应用地政策变化(如容积率奖励、地下空间确权),为未来预留弹性接口。
省院创新实践
省院城市更新规划实践
三级更新规划实施体系已在麻城、天门、通城、宣恩、房县等多个市县实践,通过纵深推进,实现从零碎式走向全方位更新,建立了系统性、统筹性、长效化的规划编制体系。在房县、竹山等地控规的实践项目中,融合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的方法,将重点更新内容融入控规管控导则,保障城市更新重点管控内容的落地实施。同时结合地方需求,开展了大量的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生态综合治理等更新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城市更新规划三级联动编制体系
机制创新:政策工具箱激活空间价值
(一)用地政策:刚柔并济释放土地潜能
城市更新中用地政策既是“紧箍咒”也是“助推器”。为实现更新规划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划许可制度的无缝衔接,需建立“刚性约束+弹性适配”的双轨机制:一方面,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开发边界和用途管制要求,通过法定程序动态响应更新需求;另一方面,在控规层面创新土地混合利用规则,制定“正负面清单+路径指引”,例如允许老旧工业区转型为“文创+商业+居住”复合功能,但禁止住宅侵占历史街区核心区。针对闲置土地盘活,强化“强制收回+市场激励”组合拳:对低效用地依法启动收回程序,同时通过容积率奖励、地下空间分层确权等政策,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动力。
省院创新实践
黄冈老城区控规通过城市更新引领城市功能提升,在提升资源资产价值、零星用地整合、容积率奖励和土地复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黄石市社区改造提升项目中探索了城市更新与社区改造衔接机制,结合建设工程豁免清单提供实施建议,将特色项目建设、社区空间微改造、社区配套设施完善等方面纳入豁免清单或精简项目审批流程。
黄冈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存量空间识别及更新单元划分)
(二)协同机制: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更新积极性,鼓励产权所有人自主更新,同步引入专业技术团队提供全过程支撑。
省院创新实践
麻城城市更新中探索建立了一套“政府引导+专业团队领衔+商户(居民)共同参与”的“自治+共治”工作方式,通过“街区共发展联盟”等方式打开县级城市更新之门,打造县级城市更新示范。同时,以“策划式”招商为抓手,主动策划、竞赛遴选主力商户,做好运营前置,构建了城市更新的长效机制。麻城南湖街道万家堰社区张家院子共同缔造项目通过湾组会、党群议事会全面收集居民意见,正确引导居民,共同投身于改造工程,689户居民自筹资金78万。
麻城市“EPC+O”城市更新开发运营模式
(三)制度保障:科技赋能,标准先行
健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和房屋管理法律法规。完善适用于城市更新的技术标准,制定修订分类适用的消防、配套公共设施等标准。加强城市更新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大力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省院创新实践
协助省住建厅制定《湖北省城市更新工作指引》、编制湖北省《城市更新规划技术规程》、牵头编制《湖北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和工业遗迹保护导则》《湖北省城市微更新工作导则》等系列城市更新的相关标准。
参与编制《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范》(DB42/T 2066-2023),领衔编制《湖北省智慧小区建设指引》。基于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管理需求,开发了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城市更新系列标准
结语:更新,是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是让“人”与“城”在迭代中共生共荣。湖北省院将以“动态诊断、精准设计、长效运营”为行动纲领,在每一个项目中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城市更新的新路径、新模式,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贡献专业力量,让每一座城市都能在更新中焕发独特魅力,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更新中收获更多幸福感。
2024年2月1日,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荐来自3家会员单位的发明专利参评第二十五届中国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