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坚持生态优先实施规划保护城市“绿核”
中山市坚持生态优先实施规划保护城市“绿核”
近日,《中山市五桂山生态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实施。这意味着北起金钟水库堤坝、长江水库堤坝、塔石坑和狗眠地,南至沙螺坑、牛头山、马坑水库和黄牛寨,西起旗山、乌坑、广珠西线,东至中山珠海交界线、马了螂水库堤坝、石顶崖、三山虎和鸡(也母)山以内的范围,覆盖五桂山、东区、南区、南朗、三乡、板芙6个镇区,总面积为197.44平方公里的区域将全部纳入五桂山生态保护规划区范围,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控制。该规划的完成,也凸现了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生态示范市、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
珍贵的城市“绿核”
城市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谁拥有了生态资源,谁就占领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近年来,中山市在城市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市民对环境的关注已不仅仅限于污染防治方面,而是高度关注环境与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此,中山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山“两个适宜”城市的战略思想,以寻求一种既能应对发展挑战又解决环境问题的城市发展模式。
五桂山生态保护区是目前全市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其良好的自然生态架构为中山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基础。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即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生态示范区”,对于生态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布局、建设区域生态屏障、促进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五桂山是中山市最珍贵的“绿核”。通过有效的规划控制,在继续保持中山市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使五桂山区域发挥更大的生态辐射和资源蕴育作用,必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雄厚、持续稳定、源源不断的生态资源基础。
分功能、分层次、分等级的保护
为了对五桂山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规划》划分出水源水库生态功能区等3个生态功能区和长江水库水源生态控制区等11个生态控制区,对生态进行分功能、分层次、分等级的保护。为了进一步落实五桂山区域生态保护要求,《规划》还将五桂山生态控制分为三级,一级为严格保护,二级为控制性保护,三级为协调性保护,对应不同的等级提出不同的控制措施。
珍惜一汪清流
五桂山作为中山市珍贵的水源地,也是中山市山塘水库最集中的地区,地处中山市中心地带,是多条内河涌的发源地,具有后备水源的战略作用。通过对五桂山水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可以有效缓解中山市咸潮期内的供水危机,有效保障人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在规划前期进行的一项针对五桂山环境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居民最关心的五桂山环境问题中,水环境问题排在第一位,占总调查人数的47%。
为了切实保护好五桂山珍贵的水资源,《规划》遵循资源水利和科学、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五桂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在水资源供需分析的基础上,对给水、节水、水污染控制、水环境容量控制、饮用水源地保护和修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力争为中山市提供水质洁净的后备水资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
五桂山是中山市甚至是珠江口西岸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集中地,适宜的地理位置,充足的光照以及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的气候条件,都为五桂山的生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根据植被调查结果,五桂山生态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可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其天然植被有常绿阔叶林、沟谷季雨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坡等类型。这些森林植被对城市绿化、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内动物种类也较为丰富,共有脊椎动物53种,其中还有小鸦鹃、鹰、隼、蟒蛇、虎纹蛙、穿山甲、三线闭壳龟以及猕猴、水獭、小灵猫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的扩张及各种人为与自然原因,导致五桂山生物资源急剧减少,而且它们所栖息的生境也在不断地恶化。因此,对于五桂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是迫在眉睫。为了减缓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规划》提出根据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原生植被及天然林保存较少,大部分为人工林,大型兽类几乎绝迹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近期从抢救保护角度出发,加强在天然植被保存、恢复较好,受人为破坏较小的重要水库区(如长江水库区、逸仙水库区、横坑水库区等)水源林的保护建设;并根据当前五桂山地区范围内存在的林相结构单一,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问题,做好五桂山生态保护区的林相改造工作,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等功能;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培育,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使其种群得到恢复和扩大。通过规划,要将五桂山建设成为生态系统稳步恢复、水源涵养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稳定,自然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区。
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是五桂山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但人口压力和当地居民经济发展需求也不容忽视。五桂山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捷且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已建成了逍遥谷、翠竹林漂流乐园、桂南果场、休闲农庄等项目,其巨大的旅游经济潜能还有待挖掘和释放。《规划》提出必须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共生和谐发展,用“生态经济”的创新思路,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从而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形成具有五桂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体系。
共同参与五桂山生态保护
五桂山的生态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规划》提出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跨部门、跨行业和多部门协作,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并且建立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自然资源使用许可证制度、自然资源价格管理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完善的制度体系,引入行政强制执行手段,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保障、经济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措施。
生态补偿至今在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规划》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调动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五桂山因资源开发受控、产业发展受限,必然会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五桂山这样的生态脆弱地区提供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补偿渠道,还有利于确立资源环境的价值观念,促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的市场化运作。可以通过政策补偿、资金补偿、实物补偿和智力补偿等形式,对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形成的财政缺口,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支出、产业异地发展和生态移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等方面作出补偿。(中山市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