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展现武汉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的建设成果,共同探寻设计让城市焕发新的光彩,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体验,推动城市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在...
内容来源:自然资源部微信公众号
“临江喧万井,立地涌千艘。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笔下的广州,四海通商、气象峥嵘,一派繁荣景象。广州有着1800多年海运史、180多年现代造船史、近100年海洋科研史,海洋基因深深根植于城市发展脉络之中。
“十四五”以来,广州这座屹立千年的海洋城市,以“二次创业”的勇毅姿态,扛牢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使命责任,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江海联动、优近拓远”,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强国建设中勇立潮头,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勇挑重担,绘就海洋强市建设新蓝图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十四五”以来,广州深入推进海洋强市建设,通过空间规划引领、改革创新赋能、政策支持保障,精心描绘具有广州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画卷。
国家定位,使命在肩。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打造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好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2024年,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赋予广州“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定位。
规划先行,逐梦深蓝。近年来,随着广州海洋领域首个战略性、纲领性的中长期规划《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实施,确立了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开放活海、生态护海、文化亲海五大“发展航道”,在珠江—东江—狮子洋—伶仃洋沿岸地区构建世界级海洋创新发展带,培育多条从内陆向海延伸的海洋创新链,推动全域向海发展。
机制护航,改革破浪。广州成立市海洋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广州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举办首届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上线海洋“政产学研金”交流平台——“广海汇”,聚焦“港、船、能、药、游”五个重点赛道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引育计划”……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广州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当好排头兵、领头羊和火车头的坚定决心与信心。
首届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
面向南海,汇聚海洋科技创新力量
广州作为面向南海、服务国家战略的海洋科研重地,以“走向深海、走向远海、走向大洋”为目标,以“一船一库一装置一基地”为核心,聚焦“深潜、深钻、深网、极地”,加快打造国家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矩阵。
国之重器,探秘深海。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承担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重任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和“雪龙2”号在广州扬帆起航,国家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全面开工。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成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纪录,组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深水科考专用码头和大洋钻探岩心库。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示意
搭建平台,集聚人才。广州汇聚涉海科研机构66家,省部级以上海洋重点实验室34个和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中心27个;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携手共建国家级深海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广州在深海、极地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转化加速,赋能产业。广州加快建设南沙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深蓝智谷孵化器、智能海洋仪器装备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支持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开展水下无人领域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陆海联动,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作为典型河口型海洋城市,广州坚持“陆海统筹、全域向海”,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海洋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壮大新一代船舶海工、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天然气水合物四大海洋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信息、未来健康四大未来产业,提升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文旅两大传统产业。
港通天下,链接全球。广州港多年位居全国内贸集装箱第一大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五位和第六位。开通的284条集装箱班轮航线,织就全球海运网络,联通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400多个港口,国际友好港数量达到60个。广州港南沙港区五期工程加快推进,建成后集装箱年通过能力将突破3000万标准箱。
广州港南沙港区港铁联运图
船铸重器,扬帆四海。广州造船年生产能力超550万载重吨,船舶制造业总产值超500亿元,集聚了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20多家船舶制造企业。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极地科学考察船“极地”号、首艘覆盖全球深远海探测及文物考古的科考船“探索三号”、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珠海云”号等在广州交付使用。
“MOBY FANTASY”号豪华客滚船
海工装备,“智”造领航。广州积极推动海洋牧场、深海探测、海洋无人系统融合发展,国内最大半潜式海洋牧场养殖平台“鑫环1号”交付使用,国内首套6000米级光学探测自主水下机器人“鱼探仪”进入商用,“海斗一号”专用水下机器人收放系统为复杂海况下长期、连续深海作业提供强大后盾。
“鑫环1号”海洋牧场养殖平台
药惠民生,宝库掘金。广州致力在南海生物宝库挖掘利用新产品,积极向海问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基于海水钝顶螺旋藻株开发的高端化妆品广受市场青睐,中山大学从南海海洋真菌研发的强效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华南理工大学将水产加工的低值副产物转化为胶原蛋白肽等高值产物,应用于医药、保健品等场景。
驭波逐浪,绿能澎湃。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南方电网等单位研发的“南鲲”号波浪能发电装置并网发电,国内首套20千瓦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在南海成功完成海试,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正式投运,浮子型波浪能摩擦纳米发电机有效收集水面及水下不同深度的波浪能并转换为电能。
“南鲲”号漂浮式波浪能装置
城海共生,提供优质亲水空间
近年来,广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城海共生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模式,着力构建“水网织城、森林绕城、耕地护城、海洋亲城”的生态保护格局。
修复生态,广受好评。广州海域面积约385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约151公里,海岛14个。广州圆满完成“十四五”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南沙蕉门水道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和珠江三角洲河口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分别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
岸线焕新,价值激活。广州完成南沙大角山海滨公园生态海堤改造提升项目,通过修复岸线和营造红树林等措施,优化海岸带保护利用格局,建成省级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南沙体育馆南侧滨海湿地种植的粉黛草海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南沙体育馆南侧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魅力独特,打造岭南风韵海洋名城
“十四五”以来,广州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持续擦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名片,努力打造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
文脉守护,薪火传承。20世纪90年代,广州启动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工作,制定实施保护规定,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和文物联展,赴东南亚等国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南海神庙、南越国宫署遗址等地打卡,追忆两千余年来丝路经贸文化活动的辉煌交融与繁荣盛景。
文旅融合,魅力远航。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是亚洲最大、功能最全的邮轮综合体之一,南沙游艇会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游艇泊位最多、配套服务能力最强的游艇会之一。同时,广州拥有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太古仓游艇会等众多游艇和码头资源,正积极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
南沙国际邮轮母港
赛事为媒,联通世界。从首届广州南沙国际帆船节到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再到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帆船赛等,广州积极引进和举办国际帆船赛事,极大提升了广州帆船运动的国际知名度。
2024粤港澳大湾区帆船赛(广州站)
联通世界,拓展海洋开放合作
近年来,广州深入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不断拓展“蓝色朋友圈”,打造包容共享的海洋开放合作枢纽。
展会搭桥,靶向对接。广州国际海事展为航运和造船行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广州,举办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推动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发展。
2024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
深化交流,合作共赢。广州与新加坡高校积极推进海洋领域合作,加快海洋产业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新型中—新国际合作交流重要窗口;持续深化与港澳及南海周边省市合作,共建南部海洋经济圈;与东盟等加强海洋领域合作,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未来,广州将以“国际所趋、国家所需、南海所有、广州所能”为己任,进一步谋深做实海洋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奋力建设世界一流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典范、世界海洋开放合作枢纽,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2月1日,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荐来自3家会员单位的发明专利参评第二十五届中国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