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大图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中国城市规划协会2025年全国规划院业务交流会在沈阳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25-10-22

导读:2025年10月17日,中国城市规划协会2025年全国规划院业务交流会在沈阳召开,活动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专委会协办,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近400名业内参会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主题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以城市更新为抓手,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undefined

开幕式

 

大会开幕

 

undefined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 唐凯

 

 

唐凯会长宣布大会开幕,介绍了本次大会主题是为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一个优化、六大建设”重要工作要求。

 

莅临会议的领导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王胜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陈少鹏,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城市更新规划处三级调研员李昕阳,国家开发银行住宅与城建部城建一处处长韩毅,沈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刘旭辉,辽宁省住房建设厅城市更新处副处长曾海涛,沈阳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威,沈阳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殷健,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局长史浩然,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郭正学,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贾晓东等。

 

大会致辞

 

undefined

沈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刘旭辉

 

 

刘旭辉副市长为大会致辞。他介绍了沈阳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深入践行城市更新理念,以“五大行动”为统领,在基础设施改造、历史文脉传承与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他提到本次大会恰逢其时为全国规划同行提供了学习分享城市更新新理念、新智慧、新成果的交流平台,衷心期待各界朋友关注和支持沈阳发展。

 

大会讲话

 

undefined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 陈少鹏 

 

 

陈少鹏司长作大会讲话。他提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面对新形势,规划编制单位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创新发展路径。一方面要因势而谋,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工作新方向;另一方面要乘势而为,用高质量工作推进高质量城市更新,以“四好”建设为重点,发挥好规划引导作用,推动城市动能转换。最后,他表示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将积极参与协会活动,加强与各单位联系,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主旨报告

 

undefined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 孙安军

 

 

大会主旨汇报环节由孙安军副会长主持。

 

01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undefined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 王胜军

 

王胜军司长作《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

 

02规划设计单位转型的探索和思考

 

undefined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 邓兴栋

 

邓兴栋院长以“规划设计单位转型的探索和思考”为主题,分享了院里以“1组关系、2个坚持、4个场景”为核心的转型实践,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广州市规划院深耕广州,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从支撑历版城市战略规划到服务城市重大事件,从推进“三旧改造”到引领城市更新,深度参与了城市建设的每个关键阶段。近年来,广州市规划院推动从“项目思维”向“产品思维”“场景思维”转变,构建了全域全要素全周期的广州城乡操作系统大模型,为业务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首先介绍了广州市规划院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强院”,为转型发展凝聚动力的具体做法。在创新驱动方面,持续保持每年6%的研发投入,构建“1+4+4”科研创新体系,建立院长亲自主持的每周业务创新会机制,8年来累计研讨700多个议题,有力促进了专业融合发展;建立与规划协会、行业专家的常态化咨询机制,借力行业大拿,不断完善院创新发展方向。在人才战略方面,打造“青年工程”“英才计划”“优青行动”“头雁学堂”等完整培养体系,通过分院建设、国际交流等为人才搭建多元发展平台。目前全院硕博人员占比超50%,平均年龄仅34岁,形成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

 

其次广州市规划院以数字化转型为新引擎,积极塑造第二增长曲线,深耕四大场景,拓展转型空间。面向“低空感知、房屋安全、产业招商、项目孵化”四个新场景,开辟了业务新赛道。“广州鹰眼”低空巡检系统实现全市范围高效覆盖,支撑自然资源监测、城市管理等多元应用,推动城市治理智能化升级。房屋安全监测体系通过InSAR与多源传感技术融合,构建从“广域到局部、表观到内在”的精准监测能力,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房屋安全管理效能。产业经济大平台整合亿级市场主体数据,实现产业链精准分析和招商载体“一张图”管理,赋能政府精准招商与产业布局优化。项目孵化方面,通过“资金找场景”与“需求配资源”双模式,在历史文化保护、全域土地整治等领域形成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推动资源高效匹配与项目落地。四大场景的数字化应用,不仅拓展了业务边界,也为行业转型注入了新动能。

 

邓兴栋院长表示,面对行业变革,规划设计单位需要以长期主义的定力,持续创新的魄力,主动拥抱变化、深耕专业、拓展场景,为行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03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开发银行支持城市更新政策与实践

 

undefined

国家开发银行住宅与城建部城建一处处长 韩毅

 

韩毅处长作《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开发银行支持城市更新政策与实践》的主旨报告。她通过介绍开行业务、主要信贷政策、城市更新信贷产品、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以及相关案例呈现了开发银行在支持城市更新政策与实践。韩毅表示,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国家开发银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资金引领作用,为城市更新重点任务、重大项目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更好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04沈阳城市更新的规划探索

 

undefined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毛兵

 

毛兵董事长作《沈阳城市更新的规划探索》的主旨报告。他介绍了沈阳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城市,近年来,在城市更新规划实践方面做了系列探索,先后成为城市更新省部共建先导区、首批试点城市和首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随后,毛兵从“总体统筹—片区突破—项目落地”三个层面介绍了沈阳市更新实施传导路径。

 

在总体统筹层面,建立了“先体检、后更新”机制,通过“61+13+9”特色体检指标精准识别问题,并据此编制了城市更新专项总体规划,构建了“1+5+3+3+5” 推进体系,为沈阳市城市更新工作提供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在片区层面,为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沈阳划定了5类36个核心发展板块,通过“1+3+2”规划编制体系,有效带动了沈阳方城等核心板块周边区域整体发展,促进了城市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完善。

 

在项目落地层面,沈阳开展了六大特色实践:一是通过“创新”驱动,激活空间发展动能,实现老工业区锈带再生、低效用地提质升级,促进“工业锈厂”向“创意秀场”、“低效地”向“创新地”转变;二是践行“两邻”理念,通过党建引领改造老旧小区,打造“两邻社区”,提升居民幸福感;三是按照“城市建在公园里、地区变成大公园”理念,建设全域公园体系,强化“三环三带四楔”蓝绿空间网络,巧建口袋公园,增加城市绿意,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四是筑牢城市安全防护网,通过街路更新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管网更新改造实践,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整体韧性水平;五是聚焦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构建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管控多维度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为城市文脉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系列保护规划的指引下,相继完成了沈阳方城、红梅味精厂等不同类型文化保护项目。六是高标准打造“一网统管”平台,构建“基础设施+数据底座+智能中枢+应用场景”的总体架构,提升城市治理化水平,打造“智慧城市”。

 

最后,毛兵详细介绍了沈阳市在实施层面,构建“1+4+N”政策体系,从规划、政策、问题中进行项目策划的实践经验。

 

分会场交流

 

分会场一:院长联席会:规划转型与业务拓展

 

凯会长主持“院长联席会:规划转型与业务拓展”分会场。

 

谢盈盈秘书长首先向参会人员报告了2025城市规划行业调研的阶段性成果,用数据呈现体制、经营、业务、技术、人才现状。

 

自由讨论环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东,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恽爽,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新哲,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董事长孙晓文,德国ISA意厦国际设计集团执行董事张亚津,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长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邓东等人发言。各省、市规划设计单位领导180余人到会。与会人员就外部环境、内部管理、业务创新、人才队伍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现场讨论热烈。

 

唐凯会长对会议进行总结,他提及各规划编制单位要坚定信心,主动转型拓展业务新路径,关心青年人才培养。协会将继续做好服务,促进行业交流。

 

分会场二: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落实“一个优化、六大建设”的研究

 

孙安军副会长主持“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落实‘一个优化、六大建设’的研究”分会场。会上对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和“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即“一个优化,六大建设”)研究初步成果进行了介绍,以此为基础剖析、解读、指导下一阶段规划编制单位开展城市规划相关工作的方向与内容,确保其始终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同频共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城市更新规划处三级调研员李昕阳作题为《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的开场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邓东,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樑,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白劲宇,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东,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恽爽,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陈志敏分别作“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研究”“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研究”“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研究”“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研究”“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研究”“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研究”“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研究”主题报告。

 

 

会场同期于线上进行直播,共有1800多人次观看。

 

闭幕式

 

undefined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何芩

 

 

闭幕式由何芩副会长主持。

 

分会场总结

undefined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毛兵

 

undefined

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白劲宇

 

毛兵董事长对分会场一进行总结。他提到分会场一讨论热烈,主要包括几个要点:一是传统规划缩量已成事实,在新的形势下抓住新机遇,业务转型迫在眉睫;二是人才是核心资产,应重视建设青年成长平台;三是应加强对科技创新如何转化落地促进生产进行探索;四是呼吁制定符合行业新形势需要的收费标准和行业标准。他最后强调,在困难期行业要坚定信心,积极面新问题新任务、重视青年后备力量。

 

白劲宇副院长对分会场二进行总结。他提到李昕阳处长深入解读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相关内容,为下一步推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提供了很好方向。七家副会长单位协同攻关,形成了“一个优化、六大建设”共333项核心指标。参与有关研究工作的成员均表示应重点关注“人”的价值,将城市体检作为关键手段。后续相关成果还将广泛征求行业意见并持续深化。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第二届“人·设计·城”摄影大赛

 

在会议尾声,举行了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第二届“人·设计·城” 摄影大赛颁奖仪式。此次大赛共征集到329件参赛作品,最终评选出摄影作品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4项,短视频获奖5项。协会副会长单位代表周长林、白劲宇、邓兴栋、恽爽、毛兵为出席本次会议的获奖者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闭幕致辞

 

undefined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何芩

 

何芩副会长致闭幕词。她对为此次大会提供支持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开发银行、沈阳市政府和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表达感谢。她表示正是有规划人的倾心付出,有各级政府、各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保障,才使“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从主题落为共识,从愿景化为行动。

 

会旗交接仪式

 

undefined

下一届交流会将于2027年在广州召开,邓兴栋院长代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接会议承办权。2025年全国规划院业务交流会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专业调研

 

10月18日,在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人员的带领下,参会同仁共同开展学术调研活动。活动包括两条路线,实地考察了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和铁西卫工河沿线。

 

undefined

路线1:古城复兴——方城历史文化街区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是世界遗产沈阳故宫等众多文化遗产的所在地,是沈阳2300年建城史的空间原点,是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载体,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根、文化之魂。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李晓宇在新落成的方城街区展示中心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院代表同志系统介绍了“何以方城、方城岁月、方城蝶变、方城展望”, 阐述了“街区、景区、园区、社区‘四区交融 ’”的突出特点,分享了“全过程规划、全要素设计、全尺度贯穿、全方位参与”的创新模式。随后与会专家代表详细调研了汗王宫遗址保护、中街示范步行街、环沈阳故宫文化休闲空间营造以及东三省总督府保护利用,并与方城街区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经验做法。

 

undefined

路线2:锈带再生——铁西卫工河沿线

 

沈阳铁西区作为共和国工业发源地,曾创造200余项“工业第一”,中国工业博物馆片区是铁西北部现存唯一工业遗存集中区。片区内工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原红梅味精厂、沈阳热电厂、耐火材料厂、高压开关厂等价值突出的工业遗产。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城保护与更新所崔浩简要介绍了中国工业博物馆片区的综合价值、保护理念、政策创新以及更新成效等情况。随后与会专家代表详细调研了中国工业博物馆和红梅文创园,并在博物馆和红梅文创园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下,深入了解该项目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核、保护利用以及实施运营情况。

 

 

致谢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后续详尽报道敬请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