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大图

专篇报道|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落实“一个优化、六大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5-10-24

导读:2025年全国规划院业务交流会分会场二主题为“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落实‘一个优化、六大建设’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协同六家副会长单位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和“建设创新、宜居、美丽、 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即“一个优化,六大建设”)的重要工作要求开展相关内涵研究,并在分论坛上做有关专题分享。精华内容速览↓↓↓

 

1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undefined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邓东

 

邓东副院长作《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研究》报告。报告内容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高质量发展文件的核心要求,形成对“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四个内涵认识: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战略回应,二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由路径,三是“六大建设”的系统集成,四是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保障。

 

从中心地理论到全球城市体系,回应不断阶段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城市体系的发展。从我国城市体系发展历程来看,为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先后经历计划经济的重工业城市与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的西部大开发等区域战略、新世纪以来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三个阶段的变迁,不断优化布局和结构,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为优化我国现代化城市体系,进一步从整体和分层两个视角评估全国现状城市体系,整体视角聚焦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专业化发展与安全韧性四大挑战,分层视角围绕城市群、都市圈、超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层面剖析其特征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两个层次的现代化城市体系评估指标体系。一个层次是整体性评价,从城市化发展、区域协调、城乡融合3个维度形成5项评价指标;另一个层次是针对性评价,包括城市群竞争力,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超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力等6个子目标,共包含63项具体指标。总体来说,为我国现代化城市体系的优化进程提供了精准监测、动态评估与科学决策的依据。

 

2 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研究

 

undefined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单樑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单樑主任作《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研究》报告。响应2025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要求和《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培育发展壮大城市新动能”的部署。以“创新生境”为核心理念,深入探讨城市空间如何有效激发创新活力。报告强调创新并非偶然或孤立的现象,而是深植于城市空间的集聚形态、社会关系网络与生境营造之中。在当前城市发展进入存量阶段的背景下,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城市更新的重点应从物质形态改造,转向通过空间再组织与规划供给,激发城市内生的创新动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报告依循“认知—解构—进化”的逻辑展开。在认知层面,主张打破对城市创新过程的“黑箱”式理解,认识到高密度、复杂性的城市系统是培育创新的基础,缺乏历史视野将难以真正把握城市发展的脉络。在解构层面,通过建立“能力—生态—空间”维度与“区域—城市—片区”尺度结合的分析框架,并借助案例实证,剖析多样化创新生境对创新生态的支持机制。在进化层面,提出城市更新应通过功能复合、业态融合与差异化空间供给,系统培育更具包容性和动态适应能力的创新生境。

 

报告提出“指标+指南,导向+导则”相结合的思路。最终要交付的,是一个包含指标体系、数据方法、创新政策、案例库和指引手册的综合性治理工具,助力中国城市在存量发展条件下实现空间重构与模式创新,为全球城市创新实践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与解决方案。

 

3 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研究

 

undefined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白劲宇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白劲宇副院长作《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报告解析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宜居城市内涵,包括更强调系统观与整体性、更聚焦存量提质与城市更新、更突出品质导向与美好生活、更注重全龄友好与公平包容,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迈向更关注人本需求和生活品质的转型。

 

为落实会议要求,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研究围绕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提高住房品质、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三大重点,构建了包含48项指标的系统化监测体系,推动宜居城市建设实现从规划到治理的全链条闭环。

 

一体规划方面,针对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功能分区不适应发展需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足、职住分离趋于严重等痛点,从人地匹配、功能混合、设施完善、通勤高效四个维度提出16项指标,推动城市空间集约利用,从功能分区走向复合融合,提升设施支撑力与通勤便捷性。

 

住房品质方面,针对城市房地产市场结构性供大于求、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等挑战,从供需匹配、品质提升、存量改造、风险防控、监管治理五个维度提出9项指标,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推动“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分类推进可持续更新改造,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公共服务方面,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流动人口导致的服务供需错配,以及民众对多样化高品质服务的新期待,围绕“一老、一小、青年”全周期需求及实际居住人口、多样化高品质需求5个维度设置23项指标,推动公共服务从“有”到“优”,构建全龄友好城市。

 

4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研究

 

undefined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刘颂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刘颂书记作《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研究》报告。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要求,报告重点解析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内涵,详细解读相关国家政策推进的三个阶段,识别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在目标导向、方法路径、空间范围和治理主体上的四个转变。报告强调城市是富有生命力、魅力和温度的生命共同体,旨在实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生活之美的有机统一。

 

报告剖析全球绿色城市、低碳城市与美丽城市的理论、实践与评价指标体系,比较评述各评价维度和指标。以中央要求和部署为纲,研究确定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评价目标,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维度剖析重点问题、明确指标领域。其中,生产领域节能降碳是发展模式革新效率的评价;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是市民生活绿色程度的评价;生态环境优美清新是自然本底守护成效的评价。研究构建包含三大领域、九大维度、共48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对各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和美丽城市建设进展进行监测和指导。

 

最后,本研究面向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更新,提出城市高质量发展实施的工作框架:在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上,织补城绿相融的空间网络;在城市与人的关系上,促进复合平衡的紧凑布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推动集约高效的资源配置,并对应每个策略分别提出具体措施和应用案例。

 

5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研究

 

undefined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石晓冬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石晓冬院长作《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研究》报告。从时代之需、人民之盼等方面介绍了韧性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围绕韧性城市的内涵之要、学理之问、路径之思详细阐释了韧性城市的理论内涵与规划路径,从更加强调城市系统运行、更加关注极端灾害应对、更加突出软硬件结合、更加侧重城市更新治理等方面解读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维持力、恢复力、转型力、发展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结合国内外韧性城市相关的规划研究,在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指标体系建设方面,石晓冬院长基于城市的目标导向,耦合“灾害演化过程-城市空间载体-应急管理处置”等方面内容,搭建了安全可靠韧性城市“1+4+12”的指标体系。一是在工程韧性维度,持续增强灾害风险抵御能力;二是在空间韧性维度,有效强化城市系统维持能力;三是在管理韧性维度,补充完善社会运行回复能力;四是在社会韧性维度,灵活提升城市发展转型能力,为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各地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开展韧性城市规划研究提供工作参考。

 

最后,石晓冬院长结合北京市规划实践,针对城市更新中落实韧性城市建设,分别从投资于人、投资于城市、投资于治理、投资于未来四个方面,介绍了在标准化建设、平急两用、制度创新、数字孪生方面韧性城市与城市更新深度结合的实践经验,为规划行业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6 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研究

 undefined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恽爽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恽爽院长作《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研究》报告。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将文明建设确立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引领性目标,推动城市发展逻辑从“物质驱动”向“物质与精神协同驱动”深度转变。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其核心内涵突出三大导向:一是历史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传承,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治理的升级,拓展保护对象范畴并推动活化利用;二是城市发展的人文关怀,从形态管控转向文化赋能,以负面清单规范建设行为;三是对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准回应,从单纯精神号召转向体系化供给,推动“文化+”多领域融合。

 

从国内外文明城市研究与实践看,国外研究侧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性,以国际组织宪章构建理论逻辑,但未形成多维度综合体系;国内实践则历经“工具性创建—内涵传承—系统性文明建构”三阶段。当前,我国文明城市评价已形成双维框架:物质维度由住建部等部门主导,聚焦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精神维度由中央文明委主导,考核价值引领与文明风尚。但两类评价存在领域分割、协同性不足的问题,亟需通过系统整合形成发展合力。

 

针对上述发展需求与评价短板,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需构建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且严格遵循系统性、引导性、可操作性、人本主义及动态性五大原则。具体框架可细分为三方面: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构建“制度保障—保护实施—活化传承”全链条体系,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形成“总体—分区—建筑—重点空间”四级管控格局,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文明素质—文化空间—文化产品”三维供给模式。三大维度均紧密锚定民生福祉核心目标,精准衔接国家政策要求,同时预留动态调整空间,为文明城市高质量建设提供可落地、可评估的指标支撑。

 

7 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研究

 

undefined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陈志敏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陈志敏副院长作《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研究》报告。本报告以深刻领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核心出发点,围绕“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什么样的智慧城市?”“怎么建设智慧城市?”三大核心议题展开系统研究,为城市智慧化发展提供全面指引。

 

围绕“为什么?”进行政策解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建设便捷高效智慧城市”列为重点任务,强调党建引领、依法治市及市民服务热线作用;《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全域数字化转型”为目标,需构建“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和数字化建设”和“数据资源开发”的数据层、“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层、“多场景应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通享”等应用层的三层架构,以智慧化精细化治理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围绕“什么样?”构建目标指标。结合国内外案例与相关标准体系,提出构建“人民为中心,技术、场景、制度三位一体”的智慧城市发展目标。通过3层7领域35指标体系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技术层含感知、算力等基础设施与智慧技术,场景层聚焦“三网”应用,制度层保障数据治理与运营,并针对中小城市设20项简化指标。

 

围绕“怎么建?”提出设施策略。把握技术演进,构建“感融知用”城市操作系统,构建“感-融-知-用”的技术体系。掌握人民需求,拓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关注城市运行、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推动众筹智慧,完善城市治理体制机制,用好“市民热线” 汇诉求、抓痛点、做体检,推动社会共创的实施运营模式,关注可信数据与数据安全建设。

 

大会闭幕式上,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白劲宇对分会场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各家单位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在继承原有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完善形成了333项指标。参与有关研究工作的成员均表示应重点关注“人”的价值,将城市体检作为关键手段。后续相关成果还将广泛征求行业意见并持续深化。

 

以上初步研究成果向行业予以呈现分享,正式成果将于2025年底发布,诚盼借此机会广泛征求意见。

 

书面意见反馈渠道:office@cacp.org.cn

 

联系电话:010-8808307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