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协会动态

城市更新专报 | 苏州金鸡湖环湖公共空间综合提升项目

发布时间:2025-07-24

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的工作要求下,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以推动规划行业全面落实城市高质量发展任务为使命,汇集会员单位在城市更新领域的一线实践经验和项目资源,对前沿城市更新案例进行系列解析和广泛分享,逐步构建“规划师专业工作工具箱”体系。本次分享的是协会会员单位AECOM的“苏州金鸡湖环湖公共空间综合提升项目”。

 

项目背景

 

 

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迎来了三十年华诞,作为园区“心脏”的金鸡湖,一直是推动其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自1998年起,AECOM持续为金鸡湖及周边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专业服务超过20年。我们从最初的规划出发,不仅孕育了一座开放性的城市湖泊公园,更重塑了水与城市、水与人之间的和谐纽带,为滨水的城市建设做出了示范。如今,站在三十年的新起点,以及苏州城市新中心的新定位之上,我们将紧随时代脉搏、环境变迁和需求演进,期望营造更为卓越的滨水空间,为园区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创新的灵魂,助力其在未来的岁月里,持续繁荣。

 

“一张蓝图绘到底”

 

如今,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导入,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开放空间的功能和内容提出了新的需求。AECOM在系统性了解和研判管理方、服务方、使用者的需求的正负面清单后,提出了“示范城市公共空间新治理模式,带动园区未来三十年再进化”的环金鸡湖区域的整体发展愿景。

 

金鸡湖环湖景观提升,拉近了人与水的距离

 

AECOM提出的

全新治理模式有四点定义:

 

  • 进入“常态更新”阶段,注重提高长期效益的新中心

  • 存量发展中挖掘“价值增量”,精细化设计运营的新中心

  • 以“运营型增长”逐步取代资本型增长的新中心

  • 汲取本土发展经验,打造具备国际输出价值的“中国标杆

     

我们希望在此新模式的引导下,能带动金鸡湖由商务景区进化为具备高品质生活环境和发展潜力的苏州新中心。

 

基于创新的治理模式,并依托于AECOM的ESG理念,我们为金鸡湖环湖公共空间的升级提出了“为人营境的全时经济”的顶层目标。设计以“使用者导向的慢行低碳场所”为策略,对复合绿环进行了重构;借助“传承苏州基因的旅游目的地”策略,实现三大中心的提升;并通过“最具归属感的友好滨水空间”策略,对多元节点赋能。在这三大计划的指导下,我们明确了11项具体的行动方案,以确保环金鸡湖公共空间的长远发展和系列项目的有效实施。

 

在早期规划时,金鸡湖就已为后续发展预留了充分的开放空间和景观绿地。因此,在现有环湖步道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无障碍断点的打通,并整合现有的景观资源,形成综合性的水岸景观慢行空间。这一举措不仅有效串联起主要的水岸开放空间及景观节点,也进一步满足使用者多样化需求和覆盖更全面的使用人群,同时优化后的水岸空间也为商业运营、艺术体验、大型活动等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环湖系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元的亲水选择

 

以湖东CBD商圈为例,自2009年开幕以来,这里曾以圆融时代广场的世界最长天幕和开放式滨水商业街区引领城市风尚,但后续却面临周边商业竞争和交通改善带来的客流分散挑战。 

 

针对这一区域的复兴再活化,重点对月光码头、圆融时代广场、中央河沿岸等区域进行了改造,并通过文化水廊进行有效衔接,旨在提升滨水空间的连续性和可达性,整合各个空间的功能,强化商业界面的形象,重塑一个面向未来的商业与文化共融空间。

 

时代广场

 

设计巧妙地整合了中央河畔原有的三级台地空间,将其转变为商业平台与滨水平台的两级布局,这一创新举措显著增强了商业外摆区,提升了亲水空间的功能性。外摆空间的宽度扩展至5至10米,为户外运营释放出更多空间。亲水步道的改造工程,包括地面铺装的全面更新,清晰界定了商业外摆区与连续通行空间,从而优化了市民的消费体验和步行体验,使得滨水区域更加生动、便捷和吸引人。

 

时代广场

 

圆融桥下空间原先较为昏暗,通过增设LED屏幕和金属波纹板顶棚,现在这一区域变得更加明亮,光影效果丰富多彩。这样的设计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步行体验,也更好地满足了周边商圈夜间运营的需求,使得圆融桥成为城市夜景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圆融桥

月光码头片区的改造致力于统一形象,并通过优化人工水景河道,水廊活化来增强区域的吸引力。拓展滨湖外层平台空间,使之与商业外摆空间相匹配,并统一梳理商业界面,旨在提升内庭空间的品质和舒适度。同时,通过整合提升建筑围合的庭院空间,增强场地东西向的联通性,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四条景观大街,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丰富的空间体验。

 

月光码头

针对文化水廊的改造,项目团队优化了广场动线组织和林下停留空间。在保留现有入口广场的同时,新增了通湖路径,增强了区域的亲水性。在植物梳理方面,保留现有大树,适度移栽了部分小乔灌木,进一步开阔了观湖视线,最大化了金鸡湖观日落和对景东方之门的公共舞台空间,为市民营造空间有序、四时有景的宜人休闲氛围。

 

文化水廊

 

湖西城市广场、湖东右岸及李公堤活力中心,作为环湖传统三大中心节点,为了匹配人们新时代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滨湖节点的形象,并让这些空间再次成为市民生活的热点,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改造和焕新提升计划有序实施。

 

其中,右岸依托于周边丰富的文化、商业和旅游资源,以“艺术”为主题,被重新定位为“悦动的艺术水岸、活力的城市客厅”,成为了全新的高品质艺术展示和湖滨体验空间。这片融汇文化、艺术与生态的活力空间,不仅展现出苏州的独特文化底蕴,也为全球艺术文化的精粹提供了舞台,更通过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艺术广场鸟瞰

 

片区设计充分传承了苏州独特的文化基因,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巧妙运用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先抑后扬、豁然开朗”等设计手法,营造出如诗如画、竖向立体的步行环境。艺术广场的布局灵活多变,旨在激发公众的艺术感知,市民和游客可以在此自由穿行、驻足欣赏湖西日落美景和湖东城市天际线的双面景观。不久以后艺术广场还将与右岸商业广场空间无障碍联通,使滨湖空间与商业空间相互贯通、相互引流,发挥其更高的空间价值。

 

右岸街俯瞰艺术广场

 

先抑后扬、步移景异的艺术广场

 

整体上,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月光码头、文化水廊、右岸艺术广场以及南区水岸客厅区域,经连续的绿色植被、联通的慢行道及骑行道,更新的驿站,将金鸡湖右岸无缝串联,营造出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让访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验低碳、可持续的城市生活。

 

 

丰富的滨水体验

 

右岸艺术广场自建成开放以来,已多次用于公众演艺、或作为当代美术馆的户外展场。未来,这里还将结合季节特点,联动园区大型文体旅活动,推出诸如室外交响音乐会、户外艺术展、跨年音乐会等活动,让市民游客在一年的不同时段都可以参加不同的活动。后续还将作为周边商业的延展空间,搭建多元消费场景,实现错位发展,满足市民游客的不同需求。

 

未来,艺术广场将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公共空间

 

南区水岸客厅区域通过增加滨水动线引导,创造出多功能开放空间,鼓励市民和游客在水边活动。这些动线促进人流,提供便捷的步行和骑行体验,使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连接更加顺畅。我们还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开拓观湖视野,确保湖景在不同角度都能被充分欣赏,丰富游客的视觉享受。多元的植被和口袋儿童活动场的设计,也为家庭游客提供安全、互动的空间。

 

由于环湖现有三大中心步行距离较远,规划阶段提出多元节点赋能计划,为环湖进一步打造一个适合所有年龄段步行可达、生态友好且具有强烈归属感的滨水空间提供了基础,位于金鸡湖西侧的风之园就是其中之一。

 

风之园通过风尚展台、风之舞台、亲子乐园等场地生活的再定义,将原本单一的休闲湖体绿化边界转变为一个多元化的生态社区中心花园,重新定义了休闲生活目的地,从而让城市生活与自然和谐相拥,让居民能够亲近水岸,享受滨水空间带来的宁静与活力。

 

风之园区鸟瞰

 

依托水上运动驿站的规划构想,风尚展台板块中构建了环湖水域全新的活力焦点——帆船中心将水岸活动向水面进一步延伸。这一举措不仅提供了更多的运动选择,未来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运营,通过探索“体育+文化”等新消费场景,将为滨水空间注入新活力,重新赋予其价值和魅力。

 

风之园区域为帆船等水上运动提供了全新平台

 

风之舞台通过一条与湖对话的通湖廊道,成为中新友好合作的崭新起点。这里,多功能草地的设计为未来全时全龄的活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无论是举办社区活动、家庭聚会还是文化庆典,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空间。同时,滨水边界采用低碳且低养护的植物配置,为众多物种提供了生物栖息地。

 

风之舞台区域将自然景观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创造出一个多功能的公共聚集地

 

亲子乐园则由原来单一的儿童活动乐园,转型为环湖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全龄亲子乐园。如今,这里是自然交融,可容纳多元活动的自然花园,为孩子们提供了尽情奔跑、新颖探索、和亲子互动的游乐场所。

 

亲子乐园,为家庭提供了一个互动戏水空间

 

*摄影:IAM岸木摄影、段誉

 

本文由AECOM授权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发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城市更新专报」栏目,投稿咨询:cacpxc@cacp.org.c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