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规划院)承接的《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动郊野地区布局优化及乡村振兴》开题暨学术研讨会在同济规划大厦会议中心举办。
2016年起,根据建城交函【2016】213号,“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更名为“绿色出行”宣传活动,并由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组织开展。
2014年上半年,青海省政府正式启动“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整个申遗工作分为两个阶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程参与两个阶段的技术支撑服务工作。
2017年5月17日,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本次规划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同组织编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编制单位。
《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获得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本次规划由西安市规划局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牵头单位,与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
《北京总体城市设计战略研究》以新常态下探索“可上可下”的宜用型城市设计思路为出发点;以打造具有实力、魅力与活力的大国首都为战略性目标;形成了“古都味儿、东方韵、国际范儿”这一展现大国首都风范的城市总体风貌定位
60余人专家团队驻扎三亚,规划“双修”蓝图。70余次与相关部门对接协调,30余次项目审查会、指导协调会,《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等20余项规划编制完成……中规院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与《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基本规定》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朱子瑜副总规划师等中规院团队和东南大学段进教授等东南大学团队联合编制完成。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课题研究,从城乡规划专业视角出发,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解读。课题组基于长期的各地项目与研究积累,率先开展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通过项目的落位实施,以及后续的项目监督和民意调研,使得密山人民对城市设计有了相关认识并获得了广泛认可。本次城市设计工作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开展战略性城市设计的典型尝试,为今后的密山相关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
该项目在规划同时加强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力度,合理确定土地的使用用途及开发强度,完美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形成“一核、两带、五个片区、五大景点”的保护框架,最终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城镇用地开发的共赢。
清华同衡通过从历史格局出发的系统性织补、文化斑块的特色营造、引导社区更新的自组织潜力和公众参与等措施,尝试探索出一种适合汤阴自身发展的模式。这种 “汤阴模式”是“非历史文化名城”型城市的再生之路。
清华同衡在世园会园艺小镇规划中集成二十项创新技术,从乡村低碳建设、乡村海绵技术、乡村智慧搭建提升三大板块,全面探讨了中国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方法。期望由此确定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最终实现中国乡村人居环境理想。
为了应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清华同衡于2015年组建成立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探索孵化城市规划管理领域新兴的服务模式和技术产品,建立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竞争力的智库型业务和产品。
本项目是广州第一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过11年的探索,第一次建立了广州市系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第一次确立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基本方向,成为指导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清华同衡编制的随州总规作为湖北省推进城市总体规划改革试点,从技术、政策、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总体规划改革的“随州样本”,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城市总体规划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清华同衡保护优先的理念、就地改造的手法和因地适宜的技术有效的解决了茶卡盐湖景区发展旅游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也为生态敏感型景区的整治提升设计提供一条可借鉴的路径。
敏感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困难,不仅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转,有些事件已经上升到社会矛盾层面并影响了社会安定。不仅在中国,国外的大中城市因敏感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引发居民反对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快速城镇化所提出的挑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北京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用于与城市低碳发展相关的科学研究、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标准制定等方面。
“规划进校园”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2014年3月开展至今的一项面向青少年的规划启蒙的教育活动。2015、2016年,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颁发的 “北京市十佳志愿服务项目提名奖”。
导读:为找回院子里的生活,规划师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展开实践探索,以社会组织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为平台,汇集多部门资金支持及志愿参与的设计机构力量,开展了以“咱们的院子”为主题的院落公共
报告对全市的人口、空间、功能及规划实施开展全面深入研究,以期摸清家底、判断趋势、梳理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掌握城市发展动态,为形成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是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各大城市极端降雨事件明显增多,城市内涝积水现象频发的背景下编制。目的在于利用先进模型工具评估北京的洪涝积水风险、分析传统排水和防洪体系存在缺陷、构建更全面的防
2014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编制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契机,借助社区居民的热情,与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共同推动成立了(东四南)“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开始了长期扎根街区的实践探索。